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河东映像>

鸡蛋泡馍的温暖

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07-14

电子报刊

杨晓因

在中华美食的浩瀚星河里,鸡蛋泡馍虽不起眼,却用最家常的食材、独特的烹饪方式,泡出了令人回味的口味和最温暖的记忆。

把鸡蛋打入碗中,用筷子疾速地按顺时针方向搅拌,浓稠的蛋液紧紧缠绕着筷子翻腾起舞。此时另一只手将壶内滚烫的沸水、沿着碗沿迅猛倒入碗内,刹那间,蛋液被冲散开来,如同一朵绽放的金色繁花,绚烂夺目。鸡蛋冲开后,把切好或掰好的馍块放入碗中,根据口味放适量咸盐或其他调料就可以开吃了。如果再增添少许葱花、香菜,更能为泡馍注入清新的灵魂。那独特的香气,诱人的色泽,刺激着嗅觉和视觉,为浓郁的味道增添了一抹清爽。

夹一块鸡蛋泡馍送入口中,那被蛋液浸润得恰到好处的馍块,柔软又不失韧性。浓郁的麦香味裹着鸡蛋微微的焦香气和配菜的清爽,“呲溜”一下滑进腹中,一直温暖到心底,唇齿留香,回味无穷。

我是吃鸡蛋泡馍长大的,对鸡蛋泡馍情有独钟。外婆在世时,母亲总会在大海碗里冲一个鸡蛋,泡上馍馍,外婆一半,我一半。外婆走后,父亲说他对鸡蛋过敏,母亲更是舍不得吃一口,这碗鸡蛋泡馍就成了我的“专利”。母亲经常说:“娃还小,正是长身体的时候,营养要跟上。”

我上小学时的一天,父亲的一个朋友来我家,正好看见母亲给我端来一碗鸡蛋泡馍。他感慨道:“活了大半辈子,我还没尝过鸡蛋泡馍的滋味呢。”后来我才明白,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鸡蛋是很珍贵的东西。他身为家中顶梁柱,上要奉养年迈的父母,下要拉扯和我年纪相仿的孩子,每一分钱都恨不得掰成两半花。鸡蛋泡馍这样一碗现在看来再平常不过的吃食,于他而言,却成了遥不可及的奢望。其实,又何止是他,我的父亲同样如此。父亲哪里是对鸡蛋过敏,他是把最好的都留给了家人,自己却暗暗咽下生活的苦涩。

今年春节,本应是我照顾父母的一日三餐,可每当我早晨醒来,餐桌上,瓷碗里的鸡蛋泡馍已经氤氲着热气——那是父亲特意为我准备的早餐。父母平时起床后,总是每人一碗豆浆、一个鸡蛋,我不想打扰他们,就谎称自己不喝豆浆。没想到自己的一句谎言,反而加重了父母的负担。父亲开始留意我的起床时间,然后将这份偏爱藏在鸡蛋泡馍的温热里。母亲则把“累了就多睡会”的叮嘱声挂在嘴边,“唠叨”里满是温暖的牵挂。望着被岁月压弯了腰的父亲,望着拄着拐杖、步履蹒跚的母亲,望着八十高龄的他们,六十岁的我眼眶骤然发烫。原来,在父母眼里,我始终是需要被呵护的孩子。这份跨越岁月的宠爱,让我不禁湿了眼眶,也深深体会到幸福的真谛。

鸡蛋泡馍不仅饱含着父母对我的浓浓关爱,还是联络外界感情的情感纽带。

多年前一个初春,我的同学马玉安骑着自行车,从他家峨嵋村奔波了二十多里来到我家,但正好我去了县城。那时我们没有电话,更没有手机,人与人联络,全靠登门拜访或信件联系。得知我不在家,同学的眼中闪过一丝失落。

这大早上的,天气又冷,又骑了几十里乡下颠簸不平的土路,母亲满是心疼,急忙安慰了一下我同学,快步走进厨房。不一会儿,一碗精心制作的鸡蛋泡馍,就端了出来。同学双手捧着那碗鸡蛋泡馍,热气模糊了他的视线。后来,他多次提起这件事,言语中满是对母亲的感激。他说,母亲亲手烹制的那碗饱含深情的佳肴,让他不再感到孤单和失落,那是一份镌刻在心底的珍贵记忆,无论岁月如何流转,始终温暖如初。

我不知道鸡蛋泡馍起源于何时,只清晰记得,小时候乃至成年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农村人盖房子,从打地基到房屋落成,除了匠人每天有几块钱工资外,其余的小工全是前来帮忙的街坊邻居。每天一早,招待他们的必定是一碗热气腾腾的鸡蛋泡馍。大家围坐一起,你一碗,他一碗,吃得满足又踏实。简简单单的鸡蛋泡馍,传递着互帮互助的质朴情谊,成为岁月深处永不褪色的温情画卷。

鸡蛋泡馍,历经岁月依然散发着独特魅力,成为无数食客心中最本真的人间风味。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