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07-14
记者 杨颖琦
主角:“梁一釿”平首布
出生时间:战国魏
尺寸:通长6.7厘米、宽3.8厘米
藏宝地:盐湖区博物馆
作为最早使用货币的国家,中国货币史长达数千年,战国时即有金属铸币,宋代时更是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而在这漫长的货币历史中,各种钱币作为承载着经济、文化与历史密码的特殊载体,始终散发着独特而迷人的魅力。今天,让我们通过盐湖区博物馆馆藏的战国时期“梁一釿(jīn)”平首布,一窥往昔的辉煌与沧桑。
在战国时期,青铜货币的演变经历了一场“设计革命”,最早的货币、由农具“镈”演变而来的空首布,因其体积笨重、铸造耗铜逐渐被社会淘汰。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便出现了体积更小、更便于交易的平首布,它去掉了空首布的銎部,首部扁平化,整体尺寸缩小,重量减轻,既节省铜料,又便于携带和流通,堪称古代货币的“瘦身典范”。
盐湖区博物馆馆藏的这件平首布1979年出土于盐湖区王南村。从形制上看,整体呈长方铲形,平首、圆肩、方足。布身通长6.7厘米、宽3.8厘米,整体修长,线条流畅,给人以简洁而大气之感。经过岁月的洗礼,布币表面已形成了一层古朴的青绿色锈色,这些锈迹如同历史的年轮,记录了埋藏地下时与土壤、水分、空气等物质发生的化学反应,也见证了时光的悄然流逝。
“梁一釿”平首布上的文字与图案,更是其价值与魅力的重要体现。在布身正面,清晰地铸有“梁一釿”三个文字,字体古朴苍劲,笔画刚健有力。“梁”即战国时期魏国的城邑大梁,即今天的河南开封。“釿”则为当时的货币单位,据专家推测,“一釿”约等于今天的15克。“釿”在当时的货币体系中起着重要的计量作用,为商品交换提供了统一的价值尺度,这件平首布的出土,也为我们研究战国度量衡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证明。
作为魏国国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梁一釿”平首布也是文化交流的使者。在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频繁,货币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在不同地区之间流通。据魏国史《竹书纪年》记载,魏惠王九年(公元前361年),魏惠王从安邑迁都大梁。作为魏国重要的城市,大梁当时经济繁荣,其铸造的货币也随着商业活动的开展而流通。在这个过程中,它不仅促进了经济交流,也将魏国的文化、艺术和铸造技术传播到了各地,对周边地区的货币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反过来,其他地区的货币文化也可能对“梁一釿”平首布的发展和演变产生了作用,这种相互交流与融合,推动了中国古代货币文化的多元化发展。
一枚平首布,半部战国史。这件“梁一釿”平首布虽早已退出历史舞台,但那古朴的色泽、清晰的文字及其背后的经济智慧、铭文记录的城邦记忆,仍静静向每一位参观者诉说着过去的故事。它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连接古今的桥梁,让我们在欣赏它的同时,能够感受到古代文明的深厚底蕴和无穷魅力,当你手握一枚硬币,不妨遥想战国先民——他们用青铜与匠心,写就了东方货币史的华彩一章。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