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河东映像>

铁匠老侯

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07-04

□王守忠      

老侯是个铁匠,在我们村是个大家只知其姓不知其名的一个补锅小炉匠。就是这么一个平凡得再也不能平凡的人,却在我的心目中留下了深深的记忆。

20世纪60年代初,50多岁的老侯一副扁担挑起全部家当,携妻带子从河南流落到我村,凭着会补锅打铁的手艺和憨厚朴实的性格在村里安家落了户。

老侯是个淳朴厚道的人。初来乍到,老侯一家四口就住在村子中央一座年久失修的家庙里。家庙建在一米高的台阶上,两扇大门正对着巷道,大门两旁各有一装着木棍的小窗,远远望去犹如一双眯着的眼睛。房子虽然很大,屋里却十分阴暗,墙壁上画着各式各样的飞禽走兽和神话人物。走进家庙,总让人有点阴森恐惧的感觉,按照当地习俗,为避忌讳,人们都不住类似家庙、祠堂这样的建筑。那一年,生产队也决定为老侯一家另选地址,搭几间草房建个新家。可老侯知道后,不愿再为队里添麻烦,便婉言谢绝。他说:“咱老侯生来命硬,不讲究这个,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有队里给我提供这么个冬能遮风、夏能挡雨的地方,已经很不错了”。

老侯是个能吃苦耐劳的人。人们常说世上有三苦:撑船、打铁、磨豆腐。打铁虽是苦力活,但为了养家糊口,老侯却干了一辈子打铁补锅的活儿。为了让两个儿子多学点文化,再不受打铁之苦,他没让儿子跟着学打铁,而是把他们都送去读书。直到现在,我仍依稀记得他的小儿子取名侯成才,当年上小学时和我是同学,大儿子侯成桃在西屯村的乡办农业中学就读。他每天挑着装满火炉、风箱等打铁补锅工具的重担,走村串巷,早出晚归,往往忙活起来一天顾不上吃饭,饿了啃口干馍,渴了喝口凉水,从不叫苦叫累。老侯常说,每天晚上回来,一家人围在一起,喝着老婆熬的玉米糊糊,就是他最快乐幸福的时候。

老侯是个热心肠的人。自从老侯住进家庙后,原来这个门可罗雀的地方变得热闹起来。老侯和他老伴都是热情好客的人,每天把门前打扫得干干净净,还在门口的大槐下垒起一排砖台,供人们休息之用。夏日,大槐树下成了村民消夏纳凉处;冬夜,老侯屋里炉火旁便是大伙取暖谝闲地。每到春种秋收前夕,老侯的铁炉前格外忙碌,街坊邻居你打锄头、他打镰刀,许多修修补补的小活儿老侯从不收钱。记得那时,我滚断了的铁环就让他接过几次,他从没要过报酬。有时大伙心里过意不过,给他送点蔬菜、馒头之类的,老侯总是笑着连连道谢。

老侯是个热心公益事业的人。每年正月十五,村里为增加过年气氛,搞点娱乐活动,便会邀老侯给大伙打铁花,老侯从不推辞。补锅出身的老侯,干起这活可真是得心应手。夜幕降临,老侯早已在村中池塘边的空地上生好了炉火。只见他三下五除二把废旧的铁犁铧敲成碎片,装进特制的坩埚内,放到通红的炉火中,盖上缸瓦片,大火猛烧,通红的炉火映照着老侯沁满汗水的脸庞。待到生铁化为铁水后,老侯便用长柄铁钳夹起那个特制的小勺,将通红的铁水一勺勺抛向空中,另一人挥起浸湿的木板将铁水向空中拍打,二人配合默契,心领神会。璀璨绚丽的铁花升空又降落,如同千树梨花开,又如粉蝶翩然来。那铁花倒悬,如喷火山,光芒四射,蔚为壮观的场景引来村民阵阵欢呼与喝彩。那美丽的夜景,如在昨日。

老侯是个心胸开阔的人。记得那年生产队新做了一辆胶轮大车,待木工活做完后,为使新车结实耐用,队里从外地特请来两名专业的铁匠对大车进行了一番包装。那时村里没饭店,铁匠只能吃派饭,可村里人都嫌麻烦不愿管饭,队长只好找老侯商量。老侯听懂队长的话意后,没有推托,满口答应。当老侯把此事告诉老伴时,老伴也忍不住埋怨老侯:“人家也是铁匠,咱也是个铁匠,人家不管咱的饭,咱还得管人家饭,你就不怕别人笑话咱?”老侯笑着说:“世界铁匠千千万,人还能和人一样,队长让咱管饭咱就管,咱也是铁匠出身的,人不亲,行还亲呢。”一番话说得老伴既好气又好笑。老侯这种不嫉贤妒能的博大胸怀成了全村人的美谈。

可就在老侯落户我村的第二年春天,突然接到老家的来信,他也没告诉大家发生了什么事,只是匆匆收拾好那些铁匠家伙,带着一家四口匆匆回了河南,从此再无音讯。

50多年过去了,村子发生了巨大变化,老侯当年住的那座家庙不知何时已被夷为平地,只有门前的那棵老槐树还屹立在村子中央。如今老侯也许已不在人世了,但他生前的许多往事却还被村民广为流传。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