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07-04
□魏予峰
清晨,阳光明媚,微风习习,花香扑鼻,天空蔚蓝中凸显出片片白云,好一幅赏心悦目的画卷。这样晴好的清晨,最宜邂逅温暖。
按照垣曲的习俗,端午清晨应该买一束艾蒿放在家门口,起到驱邪避灾的作用。于是,我开车来到文化宫前的早市来购买。车慢慢行进,我仔细观察两边有没有卖艾蒿的,品相怎么样。不一会儿,我的目光聚集在一家放着又高又大的艾蒿摊位上。那是怎样蓬勃的艾蒿,叶片沾着未干的晨露,叶脉里仿佛流淌着月光,茎秆挺得笔直,像是等待被托付的信使。
“艾蒿怎么卖?”我摇下车窗问道。摊位前的夫妇闻声转身,脸上的笑意比朝阳更温软:“没有了,刚卖完了。”男人抬手抹了把额角的汗,女人却弯下腰,拿起一把艾蒿,打开车门放到我的副驾驶:“看你是自家过日子用,这把你拿去!”
我慌忙伸手摸向口袋,询问价格。女人却笑着说:“不用,不用,端午送艾,本就图个吉利。”男人也微笑着对我挥挥手,关上了车门。副驾驶上的艾蒿散发出的清香漫进鼻腔,混合着阳光的暖,在胸腔里酿成一汪清泉。车子起步时,后视镜里的夫妇还在挥手,他们的身影渐渐缩小,却像两枚温热的印章,在我心上烙下清晰的纹路。
望着后视镜里渐渐远去的身影,我心中感慨万千。在垣曲生活的数十载光阴里,听过太多对当地人的偏见之言,可此时副驾驶座上的艾蒿还带着夫妇指尖的余温,他们的微笑比任何言辞都更有力量,让我真切感受到“垣曲人民是一家”。去过很多大都市和乡村,唯有这对平凡夫妻的笑脸,让我觉得这世间最灿烂、最温馨、最绝世的笑脸,像清晨的第一缕天光,照亮了所有偏见织就的雾霭。
世人总说,这是个被物欲催熟的时代,人心裹着层层硬壳,生怕被轻易灼伤。可当陌生的善意突然降临,当那束无须回报的艾蒿递到眼前,我才懂得:原来人性的底色从来不是计较,而是本能的温暖。垣曲的山水正在日新月异地生长,宽阔的道路通向远方,景区的标牌在阳光下闪烁,越来越多的脚步叩响这片土地的门扉。而真正能让远方来客记住的,从来不是钢筋水泥的高度,而是市井烟火里的温度——是街头相遇时的一个微笑,是困境中伸来的一双援手,是像艾蒿一样默默传递的温情!
回到家,我将艾蒿斜插在门楣。艾叶在晨风中轻轻颤动,漏下细碎的光影。忽然想起《诗经》里“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的句子,古人采艾,采的是相思与牵挂;今人送艾,送的是陌生却真挚的情分。原来千年的光阴流转,不变的始终是人心对温暖的渴望。
风穿过门廊,携来艾香阵阵。这束带着故事的草叶,终将在时光里渐渐干枯,可那些瞬间定格的善意,却会在记忆里永远葱茏。
愿垣曲的每一扇门楣都能悬起这样的艾蒿,让每一缕香都成为温情的注脚——当微笑成为风景,当善意成为习惯,这座小城的明天,定会像朝阳般璀璨明亮。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