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河东映像>

临晋文庙:郁郁唐柏见证古镇崇文风

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07-08

电子报刊

说起临猗县,皆知其由原猗氏、临晋两县合并而来。重访古称桑泉的临晋,依旧为这份厚重的历史感所动容。

这里的临晋县衙声名远播,作为我国现存唯一元代县衙,还有一段趣闻:元成宗皇帝叔父被贬任县尹,本来心情郁闷,到此地见山明水秀、百姓勤恳,便安下心来兴修城郭、拓展街巷,还建起这座宏伟县衙。

而毗邻县衙东侧,另有一处瑰宝矗立——始建于元代的临晋文庙。再次踏足这里,唐柏的苍劲枝干伸向天际,文庙的飞檐琉璃在阳光下泛着光彩,新修整的周遭环境更衬得这份遗存愈发庄重。这座与县衙同龄的文脉地标,藏着临晋更深沉的故事。

殿宇沧桑承儒风

行至临晋文庙前,远远便见一尊孔子塑像,双手揖礼、衣袂翩然,尽显“尊师重道”的礼仪风范。塑像身后,“棂星门”石坊巍然耸立,红漆大门映着龙纹砖墙,虽因修缮暂未开放,需从临晋县衙绕行而入,但那份庄重古朴的气息已令人心生敬意。

据《临晋县志》载,临晋文庙始建于元代至元十年(1273年),由县尹许荣主持修建。此后历经元、明、清三朝,14任地方官相继修葺扩建,逐渐形成规模宏大的建筑群。

尤其清咸丰三年(1853年),知县鲁鸿畴见大成殿年久失修,遂发起重修工程。“建庙所以尊圣也。圣为万世之师,斯万世尊之。”鲁鸿畴带头捐资,乡绅百姓纷纷响应,以壮其观,以怀永久。这次修建大成殿,将地基增高尺余以防浸湿,扩宽月台丈许以增威严,周围竖以石栏,青石铺就台阶,让殿宇焕然一新。

鼎盛时的临晋文庙占地十余亩,建筑布局严谨对称。沿中轴线望去,三进棂星门后,“兴贤”“育才”两坊分峙左右。大成殿前,月台石栏环绕,殿前的泮池桥栏上更是雕龙画凤,满满的庄重威严;大殿两侧庑廊延伸,东为启圣祠,西为圣贤祠,供奉着历代先儒与乡贤。大殿再往北是明伦堂,两侧“时习”“日新”书斋曾是学子诵读之所。最后为三层尊经阁,又称魁星楼,巍峨耸峙,藏书万卷。而中轴线外,十八楹号舍错落,为讲习之地;敬一亭内还供奉着明皇御制碑碣。整个建筑群气势恢宏,可以说是将“育才兴贤”的理念融入每一处细节。

然而,岁月沧桑,世事难测。日寇侵华,这座文明殿堂遭战火毁损,仅存大成殿屹立至今。殿内昔日的华丽装饰虽已不复,但从精美的斗拱、梁架之间,仍能窥见当年的盛景。大成殿前的那棵千年柏树,更是历经劫难依旧苍劲,枝干间仿佛还回荡着“学而时习之”的诵读声。

据工作人员介绍,临晋文庙今年大体已修缮完毕,仅剩大殿陈列待布置,高考期间还对学子开放了。大殿前泮池桥上,挂满了祈愿的红丝带,可想见此前学子和家长前来的热闹场景。

从元代初创到明清鼎盛,从战火焚毁到今日修缮,直至学子登临,临晋文庙的遗存与新迹,恰是儒学在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的见证,是这方水土对孔子“万世之师”的致敬。

琉璃脊刹

琉璃溢彩传古韵

临晋文庙大成殿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作为历代供奉祭祀“至圣先师孔子”的殿堂,虽仅存这一座,却依旧宏伟壮观、构造华丽,看点十足。

此大成殿正是创修于清咸丰三年。当时,众人通过增高殿基、扩宽月台、易砖以石,使得历经百年,它仍古朴俊秀,尽显匠心独运。

大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黄绿蓝琉璃筒板瓦覆顶,阳光洒落时,流光溢彩。殿外两侧悬山墙独具特色:斗拱叠如云、飞檐翘如角,十分美观。

殿顶的正脊、垂脊与戗脊上,琉璃脊饰精美绝伦,极具东方韵味:十多种色彩烧制的花卉、亭台、飞禽、走兽栩栩如生,令人目不暇接,且皆以凸塑镂雕的精湛工艺展现。正脊东西两端,鸱吻相向而立,头颅高昂,龙身欲探苍穹。正脊中央的脊刹尤为惊艳,分为三组——中间,三层楼阁立于一座三眼洞护栏桥上,精巧玲珑,而桥头上还立有两位仙人,似在相互问好,又或是俯瞰尘世;东西两侧龙脊上,各有两阶须弥座,一白象一青狮昂首长啸、相背傲立,兽身各托举旗杆,旗斗镂空,覆以黄罗伞。整个脊刹将庄重威仪与精巧匠心凝于一体,令人叹为观止。

步入殿内,现阶段虽无陈列,却有一番古朴气韵萦绕。粗壮的立柱以沉稳的姿态,撑起殿顶层层梁架。抬头望去,梁枋间错落的木雕构件精美细致,或为云纹,或为花卉,工艺精湛且布局巧妙,尽显古人对美的极致追求。

正面北墙的双龙戏珠壁画灵动鲜活,与殿外月台前石踏上的雕饰,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北墙两侧嵌有两块古碑,为康熙三十六年镌刻的《至圣先师孔子赞并序》,附有《四子赞》,乃康熙二十五年户部尚书张玉书奉敕书写。碑文言:“尧、舜、文武之后,不有孔子,则学术终淆,仁义湮塞”,盛赞孔子为“万古一人”;结尾“泰山岩岩,东海泱泱,墙高万仞,夫子之堂。孰窥其藩,孰窥其径,道不达人,克念作圣”,以山河喻孔学之高深,昭示“克念作圣”的修身之道——唯有以仁义道德克服私心杂念,方能达到高尚境界。文字间,康熙帝对孔子的景仰跃然石上,既肯定其“集厥大成”的学术地位,又推崇其“仁义中正”的德行。

驻足碑前,读着其上文字,仿佛能看到历史的车轮滚滚而过。历代有无数先儒和乡贤,在这里受到熏陶,又从这里走出,为国之栋梁。这些斑驳刻痕,承载着千年儒学传承的厚重历史与人文光晕。

郁郁唐柏

唐柏葱郁载文脉

大成殿前的千年古柏,是临晋文庙的另一大奇观。

树身粗壮如老龙盘曲,远观竟似三树并立。皴裂的树皮沟壑纵横,却有许多新枝向上生长,绿冠蔽日冲天,为文庙增添了几分生机与活力。树干与围栏间,祈愿红带随风飘动,既是学子对美好未来的憧憬,更是儒学传承的鲜活见证。这棵古柏,守望着文庙历经朝代更迭、人事变迁,也将文化根脉深扎于这片土地,见证了莘莘学子的青春岁月。

值得一提的是,古柏生长的地基比现存大成殿低了三米有余。这地势落差,恰恰揭示了文庙历代修缮的历史脉络——正是通过知县和匠人一次次垫高殿基、修缮扩建,才使这座文化殿堂的文明薪火得以延续至今。

之前采访临晋县衙,也曾来过文庙,当时正逢考古专家在修缮。同行的老乡介绍,脚下的土地,可能埋藏着不同朝代的砖瓦残片。它们与古柏的年轮一起,记录着临晋儒学的千年兴衰。

临晋的文脉,远早于元代文庙的建立。这片土地上的崇文之风源远流长,从史载县治所在长达1300年,到这棵古柏为唐柏,便足以为证。而文庙修建的700多年间,历任知县皆以兴修学宫为己任,让敬贤育才之风深入民间。清代时,文庙内设学宫,后改为桑泉书院,始终是培育人才的摇篮。科举时代,临晋更是人才辈出。北京国子监的乾隆年间皇榜上,清晰记载着蒲州府临晋县学子的姓名。尽管科举制度存在诸多弊端,但这种“公平竞争,择优录取”的传统原则,不仅影响着古代的考试制度,更跨越了时空界限。

如今的文庙,古柏依旧葱郁,殿堂在修复中重现古韵。红丝带在风里摇曳,既系着今人对未来的期许,连着对历史的敬畏,也刻着临晋人骨子里的崇文基因。古柏的新枝年年萌发,这片土地上的文脉,从未因战火或岁月而中断,始终向着未来延伸。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