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日报时间:2025-05-27
■武守智
我正在禹都大道悠闲散步,前面有老农推着三轮拉着一车艾蒿在叫卖。啊,再过几天就是端午节了,我急忙上前买了一大把艾条边走边闻着,脑子里禁不住浮想联翩……
端午节是我国独有的传统民俗文化,且历史悠久,为历代所重视。据说端午节的起源是纪念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些历史名人,如楚国伟大诗人屈原,他投江殉国,九死不悔;吴国伍子胥赤胆忠心,含冤而死;越王勾践卧薪尝胆,谋国复兴等。他们的生死都与国家密切相关。这样看来,端午节其实是一个弘扬爱国精神的教育节。记得我在村子上小学时的武杰三老师就曾经说过,艾的谐音字是“爱”,端午节插艾就是一种爱国的活动。
端午节这天,家家户户在房门插艾,喝雄黄酒,戴香布袋,用以杀虫、灭菌、避邪,改变自然界环境,创造人和自然的和谐共生,算是一个必要的科学举措吧。因为当时正值气候由春到夏的转变节气,五毒醒,蚊蝇生,威胁着人身的健康。艾蒿条和雄黄酒的气味正好起到驱除害虫的作用,保证人身健康。端午节也是一次全民总动员防疫搞保健的卫生活动。可以说,端午节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爱国卫生节,难怪能够历两千多年经久不衰,而其内涵还在不断发展丰富,显示出坚定的民族文化自信精神。每到端午节,我老伴和孩子们都要弄些艾条插遍房内各个角落,让那种特殊的艾香味弥漫全屋,人便心清气爽,颇有节日的氛围。
记得我三爷家有一个菜园子,地头长着一片艾蒿,三爷说他当年只栽了几个艾根,一两年就长成一大片,还越长越旺。我一年要帮着三爷割两次艾,一次是端午时,一次是秋收结束时。艾收到家后,趁湿艾条有韧性,就把它扭结成像麻花一样的长草绳,家乡土语叫“火燿子”,晒干后用于点燃续火。三爷编扭的火燿子既粗壮又扎实,点着后火苗既旺且长,一年四季都能用。你别看它不值钱,但在解放前日寇侵华和国民党统治时期,百姓缺吃少喝,穷得连一根火柴都没有,做饭、点灯、烧炕都得寻借火苗。我经常拿上火燿子在巷道里打听哪家有火,就点着火燿子回家。母亲用干草把它围住,用口吹火,吹上十来口气才能起火焰把柴草点着,在我幼小的心灵里已深感贫苦人家度日之艰难。我三爷爱抽旱烟,每年都在菜园子里栽烟叶苗。一到秋季末,我就帮三爷采回叶子,晒干后揉成烟末,抽时把烟末按进旱烟锅子里,再用火燿子把它点着。所以三爷身边经常点着一条火燿子,就连下地干活,我也经常给他拿着,以便休息时抽烟用。每当看见三爷端着烟杆,用火燿子点燃烟锅长吸几口,满是皱纹的脸上便露出了舒适惬意的面容,我满是稚气的脸上也就不由得绽放出欣喜。
夏天火燿子用处更大,每到晚上,人们干活一天累了要睡觉,但屋子里闷热得无法睡,打开窗子透个凉风,讨厌的蚊子就飞进屋内,咬得人又痛又痒不能入睡。于是点上一根火燿子,艾香烟熏蚊子不敢进来,人就可以安然入睡了。艾蒿这种极普通的野草,确实是贫苦人家一年四季不可缺少的宝物,人们确实爱它。更可贵之处在于它还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药物,人四肢关节受湿寒疼痛,用艾灸或艾叶泡的水洗,就能收到很好的疗效。
我虽已到耄耋之年,但每当端午节见到艾,脑海里就不由得浮现出童年时我跟随三爷收艾用艾的生活情景,似乎可看见三爷还坐在他那把圈椅上,手中拿着旱烟锅子和火燿子冲着我笑。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