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05-26
□记者 王捷
文物名片
主角:三彩珐华盘龙瓶
出生时间:明代
尺寸:高33.5厘米、口径7.3厘米
藏宝地:盐湖区博物馆
作为“山西三宝”(珐华器、推光漆、澄泥砚)之一,珐华器备受人们喜爱。自明朝中后期在晋南一带尤其是蒲州一带盛行以来,珐华器就凭借独特的艺术形式,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据重要的历史地位。盐湖区博物馆珍藏的明代三彩珐华盘龙瓶,就以其华丽的形象向我们展示了那个时代珐华器的辉煌。
始于元代的珐华器,又称“珐花”“法华”“粉花”等。“珐华”一词源自《法华经》,全称为《大乘妙法莲华经》,因其庄严华美,得名“珐华”。明中期以后,珐华器从建筑构件逐渐走向庭堂,成为特殊的传统装饰工艺美术品。珐华器属硬陶,烧结仅高出陶器100℃左右,与唐三彩相类,为低温釉陶瓷。其独特之处在于采用沥粉技法勾勒轮廓,再填施蓝、白、黄、紫、绿等各色釉料,经低温烧制后呈现出类似珐琅的绚丽效果。
珐华器的器型有瓶、罐、钵等,常见的纹饰有花鸟、云龙、人物等,色彩浓艳,纹饰具有立体感。清末民初,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中言“珐花之品萌芽于元,盛行于明,大抵皆北方窑,蒲州一带所出者最佳”,证明了蒲州烧造珐华器在历史上的重要影响和地位。
蒲州窑珐华器以北方文化为背景,融入了汉绿釉、唐三彩、辽金三彩等特点,既有北方农耕民族的朴实深厚,又有游牧民族的粗犷豪放,同时又不失细腻之感,充分体现了兼容并蓄的审美意趣和民族情结。常见的孔雀蓝釉、葡萄紫釉、黄釉、绿釉和褐釉等多彩釉色,使得珐华器在视觉上非常华丽,因此人们称其为三彩珐华器。
这件群众捐送的明代三彩珐华盘龙瓶,高33.5厘米、口径7.3厘米,圆唇,束颈,丰肩深腹,底稍大于口,线条过渡自然,展现出一种庄重优雅的曲线美。瓶身通体施绿釉,腹部堆塑的黄釉盘龙犹如点睛之笔,龙首高昂,双目圆睁,龙口大张,两排细密好似泛着冷光的龙牙清晰可见,龙身矫健雄壮,蜿蜒而上的姿态灵动飘逸,让龙爪更显锋利有力、须发更显飘逸,展现了龙的威严和气势,仿佛随时会脱离瓶身飞向云端。龙和瓶,一绿一黄、一动一静相得益彰,使得器物视觉上极具冲击力。
龙纹在古代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位置,象征着皇权、尊贵和祥瑞,不仅增加了珐华瓶的美观度,更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展现了明代人们对龙这一象征的尊崇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精湛技艺和审美风尚。
斗转星移,虽然这件明代三彩珐华盘龙瓶的瓶身上已有了时光打磨的痕迹,但如今看起来依然光彩夺目。以它为代表的珐华器所承载的厚重历史文化底蕴和精湛制作技艺,穿越时空,依然影响着后世的我们,乃至更久的未来。这份传承,让它的辉煌和魅力得以更加历久弥新。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