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日报时间:2025-05-21
自古以来,革别人的命容易,革自己的命难,难就难在自剜腐肉怕疼痛,个人利益受损失。但在河东盐运史上就有这样一位官员,不但敢革别人的命,动别人的奶酪,对自己也毫不手软,毅然举起手术刀,带头将自身的合法利益切了一大块。他就是曾任河东盐政的清代名臣孙嘉淦。
孙嘉淦(1683年—1753年),字锡公,号静轩,山西兴县人,是清代敢言直谏的名臣。
雍正十二年(1734年),孙嘉淦受命担任河东盐政。孙嘉淦到任后,经过调研发现,盐政官一年的收入非常高,比三品大员的收入还要高出三四倍,且许多官吏都存在贪腐行为。更离谱的是还有些军政要员,比如西安将军、宁夏将军等官员,虽工作与河东盐政没有直接关系,但均在此处领取养廉银。
作为河东盐政,孙嘉淦经常亲临一线,身体力行,精准高效地解决盐池内部管理秩序混乱的难题。他查明河东盐池账目中征收的公务官银等银两共十四万四千两。年羹尧将其中五万两上缴国库冲饷,留下五万四千两为养廉公费之用。孙嘉淦将公务款册的存案找来,将一年所需详细核算,感到养廉银发得过多过滥,已成为影响盐池正常发展的沉重负担。
“正人先正己。”孙嘉淦首先削减自己的年薪,将一年的养廉银一万三千两减去五千两,认为“留八千两尽可足用”;运司养廉银一万两,“亦实属浮多,应减去四千两,留六千两”;“运同养廉银三千两适中,毋庸议减”。孙嘉淦署理河东盐政期间,自降津贴补助、整修盐池禁墙、取消了私设多年的“小金库”,并惩治慵懒贪腐官员,强力整肃盐政秩序,盐池面貌为之一新。孙嘉淦亦被当地民众称之为不贪污受贿、不敲诈勒索,凡事“以民为本”的盐政典范。
事因难能,所以可贵。虽然孙嘉淦自降薪酬的故事已过去近300年,但他这种勇于自我革命、锐意改革、清正廉洁的精神值得我们新时代的党员干部借鉴和学习。
欣 文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