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运城时空>

从《哪吒2》看思想政治工作创新

来源:时间:2025-05-07

彭 勃

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以下简称《哪吒2》)将人们熟知的中国古代神话进行主题重构、形象重塑、故事重现,叙事曲折引人、情节跌宕起伏、人物生动鲜明、主题深刻感人,不仅斩获高额票房,更是掀起一场价值共鸣的“头脑风暴”,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这部现象级动画电影“破壁”式的成功,对于在文化创新基础上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带来诸多思考和借鉴。

深挖文化潜能,固“底气”

用故事表达所要说明的道理,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常用方法。然而许多思政工作者要么把人们烂熟于心的故事翻来覆去讲,要么是引经据典让人感觉讳莫如深,要么大量引用“舶来品”……这样的讲述缺少新意、缺乏共鸣,往往效果不佳。

《哪吒2》从人物形象、故事主题、情节设计等方面,对“老故事”进行了“魔改”式创新,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教科书级的深度解构与现代转译,这也正是影片“破圈”的密码。这启示我们,五千年的文化基因库不是陈列馆,而是待开发的“精神稀土”,思政工作要突破“老调重弹”“食古不化”“食洋不化”的困境,就要以当代意识深度挖掘这些“富矿”中的活性基因,进行故事提炼、价值提纯,让思政工作积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老树”发新芽、传统变“爆款”,“弹奏”出新时代的“音律”。

寻求心理契合,破“壁垒”

影片塑造的“魔丸”形象、“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呐喊,让观众看到了反抗“标签化”的自己,这些能“读懂”观众心理的表达,顷刻间打开了受众的心扉,不自觉地与剧中人物“对号入座”,也引发了“职场申公豹”等热点话题。

精准捕捉当下人们的“心理痛点”,精确运用人们习惯的精神“摩斯电码”互动,契合了受众心理,就能在潜移默化中传递价值理念。思政工作要改变“大水漫灌”“我讲你听”的固定模式,就要贴近时代、贴近人们心理,从最关注的热点、最迫切的需求入手,完成话语方式从训导式向共情式、内容生产从单向灌输向众创共享、价值传递从概念阐释向沉浸体验的转变,让受众从“低头”到“抬头”,从不想听到愿意听。

融合情感浸润,暖人心

影片中殷夫人对哪吒的舐犊情深让人感受到无微不至的母爱,同时对父爱的刻画也让人感同身受:李靖对哪吒的舍身换命、东海龙王对敖丙那不能触“逆鳞”式的呵护、申正道对申公豹的无条件“托举”等细节,让影片有了可触摸的温度,让人从情感上更容易接受和理解。

情感认同是理论认同、思想认同、政治认同的前提,思政工作需要以情感为纽带,实现价值观的柔性渗透。做好新时代思政工作,仍然要善于打“感情牌”,把生硬的说教转化为“冒热气”的语言,把冰冷的条条框框转化为有温度的展望,把看似触不可及的问题转化为触动心灵的故事。有了情感的加持,暖心的语言、体贴的行为、解困的实事都会转化成有温度的力量,“化”开隔阂,“温暖”人心。

依靠技术赋能,创品牌

曾经,因为技术水平制约,国产动画片更多是平面化的“二维”叙事,与世界顶尖水平、与观众观赏需求存在很大差距。《哪吒》系列影片采用AI辅助动画制作、物理渲染、动态捕捉等前沿技术,用1900多个特效镜头与1万多个特效元素打造视觉奇观,使其焕发数字美学新魅力,把经典IP从只能在博物馆观赏的青铜器,打造成随时代生长的常青树。

新时代思政工作要焕发新的生命力,也要合理使用技术手段,构建“技术+内容”的融合创新模式,打造“育人IP矩阵”,形成并推广特色品牌。当思政工作从“完成任务”升级为“运营IP”,形成有活力的时尚品牌,就会像哪吒从魔童到英雄的蜕变那样,使育人成效产生倍增效应。

加强和改进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既要回答“如何讲好中国故事”的时代叩问,又要实践“如何让价值传递直抵人心”的探索,更要像制作团队一帧帧雕琢电影那样,用创新思维重构传统价值,用工匠精神打磨每个育人细节,从而给思政工作搭上“哪吒”的“风火轮”,以文化共鸣、心理契合、情感浸润、技术赋能开创思想政治工作新路径。

(作者单位:市委宣传部)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