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运城时空>

提升人才培养与产业升级适配度

来源:时间:2025-05-07

眼下,新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就业市场。尽管新技术为就业市场带来机遇,但也产生不少挑战。低技能劳动者面临转型压力,失业风险上升;新兴岗位技能要求与现有人才能力存在一定程度错位,结构性失业风险加剧。同时,区域间技术发展不平衡,中西部因基础薄弱、人才外流导致发展受限。对此,亟需完善就业保障机制,推动就业结构朝着更均衡、更包容的方向发展。

推动更多资金资源“投资于人”,构建终身技能培养体系。破解人才供需矛盾的关键在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在优化课程结构方面,应增加与数字化、智能化相关的课程,培养更契合市场需求的高技能人才。在完善职业培训方面,应提升劳动者终身学习能力,增强其应对技术变革的水平,提高对就业环境的适应性。还应通过税收优惠、补贴等手段,激励企业加大培训投入,推动形成“企业投入—人才成长—发展回报”的良性循环。

推动岗位与技术、就业深度联动,搭建产教融合桥梁。加快建立健全行业技能标准,明确新兴岗位能力要求,为劳动者提供更加清晰的职业路径。支持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实现技术研发与岗位需求精准对接。鼓励高校优化学科结构,增设跨学科微专业,培养复合型人才。还应推动职业资格跨区域、跨行业互认,建设统一就业信息平台,提升人才与岗位的匹配效率。

持续挖掘就业新增长点,激活技术衍生业态。技术迭代之下,一些新兴产业正成为就业扩容的重要引擎。对此,要加快拓展智能制造、电子信息、绿色经济、“AI+”等前沿领域,打造新型岗位集群,扩大增量市场,构建稳固的就业“蓄水池”。 

(摘编自《经济日报》)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