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宋徽宗与关公“崇宁真君”封号

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05-16

杨孟冬

(一)

北宋有个皇帝叫赵佶。我们读古典名著《水浒传》,里面那个皇帝就是他。他是北宋第八位皇帝,在位25年,庙号徽宗,后世评价:“宋徽宗诸事皆能,独不能为君耳。”说他“诸事皆能”,当然是肯定他是个能人。尤其在文化艺术领域,他有着近乎“天才”的表现。在书法方面,他是“瘦金体”的创造者;在美术方面,他是文人画的领军者。他不但自己喜爱书法和绘画,还专门成立了一个宫廷艺术机构——翰林书画院,广泛吸纳丹青国手,把书画家推到了很高的位置。

公元1125年,金兵大举南下时,他在惶惶不安中把皇位传给了长子赵桓,自居太上皇。后来,他和赵桓都被金朝俘虏到了五国城(今黑龙江省依兰县西)。尽管受尽侮辱和折磨,他仍然坚持写诗作画。不过,这时候他已是满目绝望:彻夜西风撼破扉,萧条孤馆一灯微。家山回首三千里,目断天南无雁飞。最终,在悔恨、哀怨、凄凉中,他染病而亡。

宋徽宗不仅能书善画、喜爱书画人才,而且是一个无比虔诚的道教教徒。史家说,他是北宋继宋真宗之后第二个崇道若狂的皇帝。执政期间,他编造“天神下降”神话,自称“教主道君皇帝”,同时大兴土木,建造宫观,设立道学,优宠道士,编修道史。如此兴致,使他基本忘了他是一国之君,只顾自己痛快地享受“逍遥道仙”生活。

当然,和历史上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发动的“灭佛运动”相比,他把道教作为国教表现得还不是那么残酷和无情,而是颇具人性化的特点。他只要求天下佛寺、僧尼改头换面就行。如此,佛寺全都挂上了宫观的牌匾,僧尼全都挽起发髻穿上了道袍。甚为严格的是,佛教经籍不能再次出现,大宋王朝只准设立道经的讲坛。

“家天下”时代,意识形态过激一些实属正常。但是,宋徽宗疏于或者说是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政治和军事方面,那他的王朝势必就会陷入非常危险的泥沼。他虽然有着这方面的警觉,却没有理性地去应对。单就他频繁更换年号,即可看出其经营的帝国一派粉饰太平的气象。明末清初思想家、哲学家王夫之的“炎汉盛唐,孤秦陋宋”观点,可说是点到了北宋的死穴。丑陋的社会现象,必然弊病百出。这时候,总有人会挺身而出,对腐朽的统治表现出强烈不满。宋江、方腊发动的农民起义,就是宋徽宗时代社会现实的反映和缩影。

其实,到了宋徽宗执政晚期,即使没有轻视对外部势力即金兵入侵的防范,就凭北宋孱弱的军事力量,自然也是不堪一击。事实是,面对金兵的强势来攻,汴京的城墙就像栅栏一样。更可悲的是,北宋王朝竟然没有一个殉国的将领。就连宋徽宗和宋钦宗,都没有做出不愿沦为阶下囚的壮烈举动。细梳北宋的军事史,可歌可泣的只有杨业忠心报国的感人事迹,填补了这一可悲的空白。

(二)

尽管宋徽宗赵佶“皇帝”做得很不景气,但在其尊崇道教的同时,把三国蜀汉大将关羽推上神坛,还是值得肯定的举动。因为,任何时代都需要偶像崇拜,都需要道德模板,都需要精神高标。如此,才能强化民族向心力和民族凝聚力。

在宋徽宗执政的25年里,共用了6个年号,分别是:建中靖国、崇宁、大观、政和、重和、宣和。其中,我们得着重说一下“崇宁”这个年号。崇,本意为山大而高;宁,本意为安宁。司马迁《史记》云:“明道德之广崇。”此处之“崇”,即高大之意。东汉张衡《东京赋》云:“建明德而崇业。”此处之“崇”,即兴盛之意。而“宁”则与“靖”相连,意为社会秩序安定。如此,“崇宁”在这里即社会高度兴盛安定之意。但是,这时候北宋的社会秩序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实际状态呢?

宋徽宗的皇帝之位,应该说来得特别偶然。在此之前,他的兄长赵煦是皇帝,即宋哲宗,9岁登基,虽以“元祐”为年号,但一个幼童还不具备处理朝政的能力。于是,皇太后高氏便代替他“垂帘听政”。在这个特殊时期,朝廷上下却因“变法”而党争不断。高氏出于对小皇帝的呵护,就对力行新法的派系人物进行政治打压。直到8年后高氏病死,宋哲宗才得以亲政。

由于心理受到长期压抑,他一上台即改年号为“绍圣”,并急不可待地改弦易辙,以章惇为宰相,对“元祐党人”进行全部贬斥。可惜的是,他的政治理想与实际能力差距很大,在政治策略的制定和运用上,大多都是纸上谈兵。如此一来,新党与旧党的争锋不但没有得到解决,反而更加激烈。加之,西夏和辽国虎视眈眈、屡屡来犯,使他疲惫不堪,最终郁闷成疾,24岁便驾崩而去。

因他没有子嗣,皇帝之位由谁来继承,即刻就成了燃眉之急。在此情况下,又有一个女人站了出来,这就是向太后,她说“先帝尝言,端王(赵佶)有福寿,且仁孝,不同诸王”。尽管章惇提出了异议,说“端王轻佻,不可以君天下”,众朝臣却没有一个敢于应和。就这样,宋徽宗顺利地继承了大统。

宋徽宗即位后,取年号“建中靖国”。建中,意为发展中的北宋王朝。靖国,语出《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吾以靖国也”。靖,意为安定。靖国,当然就是使国家安定的意思。其用意,大有一番政治抱负。可惜这个年号仅仅用了一年,取代它的便是“崇宁”。

对于宋徽宗365天的“靖国”,后世不置可否。但他继位为君的第二年,就改年号为“崇宁”,显然是心里急切了些。纵观他25年的执政表现,其渴望国家安定兴盛却极力以“粉饰太平”来障人眼目取得心理上的安慰,当是不争的事实。应该这样说,他把年号更换为“崇宁”的当年,就有些昏昏然而谋“声色艺”的精神生活了。而“声色艺”的基础,必须得有安定的社会气象来保障。如此,他便费尽心思地用意识形态来为他的“精神享受”构建一种支撑。于是,他想到了他的祖上宋真宗,对道教崇拜进行了一定意义上的皇家接力。

(三)

正当宋徽宗苦于心计寻找精神支撑的时候,解州(今山西运城市盐湖区解州镇)官员奏报“解池水溢,课辄不登”,立即就激起了他的兴趣。如此,他隆重召见了道士徐神翁。徐神翁说:“此乃妖蛟作怪,需龙虎山天师除之。”此时的龙虎山天师,已是第三十代传人张继先,其9岁嗣位,被宋徽宗召见时只有13岁。宋徽宗好奇地看着少年模样的天师问:“真仙住在龙虎山,可曾见过龙虎?”张继先气定神闲地说:“山中老虎常见,唯独今天才见到真龙!”宋徽宗大喜,急问:“解池出现妖蛟,真仙能用神通治否?”张继先听言,即在铁简上画了一道符,吩咐弟子与朝廷特派官员一同前往解州,将此符放置于盐池岸堤崩塌之处。

此事,多种史料均有记载,民间传说也是神乎其神,大致是:半个时辰后,解州盐池以上电光劈空,震雷轰鸣,白昼如晦,隐约间只见一位神将自东边提刀跨马而来,随即狂风大作,势若沙场交兵。正午时分,天光初开,只见盐池一片血红,有妖蛟被碎尸其中。

宋徽宗得此消息,便追问张继先:“真仙除妖,请来的是哪位神将?可否让朕一见!”张继先答:“此乃战神关羽也!”说完,便施法召唤,关羽随之现身。当时,宋徽宗正在验看新铸的“崇宁重宝”,就兴奋地对关羽说:“我用此重宝之名,封你为‘崇宁真君’!”这一年,是崇宁二年,即公元1103年。

就这样,宋真宗当年的“解池斩妖”再次被宋徽宗利用和神话。其实,宋徽宗在启用“崇宁”年号时,就将目光锁定在了关羽身上,曾敕封关羽为“忠惠公”。“解池斩妖”后,关羽被敕封为“崇宁真君”,距他去世已经883年了。需要说明的是,这时候关羽的进位和授爵具有浓重的道教色彩。其身份,当是道教领域的护法神祇。

之后,宋徽宗采纳朝臣提出的军事意见,延续祖宗“欲破辽国,先平西夏”策略,开始着手收复河湟(今青海省、甘肃省黄河和湟水流域)地区。实不想,此举竟捅了马蜂窝,致使宋夏矛盾急剧恶化。而两年后金国的崛起,又打破了宋、辽、西夏三国鼎立的局面。以北宋疲软的军事实力,只能是苦果自吞。

说宋徽宗不务一点儿政事,倒是有些冤枉人家。为了做好军事应对,他又一次把“崇宁真君”关羽请了出来,期望其彰显神通“护国佑民”。因而在大观二年(公元1108年),宋徽宗再次敕封关羽为“昭烈武安王”。关羽由公而君,由君而王,从此时起被卸去身上的黑色道袍,成为北宋王朝的“护国”之神。宋徽宗如此礼遇关羽,实属国家高层出于江山社稷安稳的考虑。将关羽作为“战神”并进一步渲染,是对侵略势力进行一定意义的精神削弱,以此来加大皇权政治的统治力度和国防安宁。

15年之后,即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北宋已是内忧外患。宋徽宗为求得关羽神灵的护佑,确保江山社稷安定永固,再次加封关羽为“义勇武安王”。将“昭烈”改为“义勇”,其用意无外乎两点,一是号召国人都做“仗义之民”,二是以关羽的神勇鼓舞士气,从而达到国防安稳、国家安定。可惜的是,北宋自赵匡胤伊始就有意识地弱化军事,加之后来的诸位皇帝不改祖宗之法,治国能力非常不强,到宋徽宗时又表现得甚是明显,继而等到强势的金兵凶猛来攻,立刻就陷入了尴尬的境地。

宋徽宗和宋钦宗,虽然都成了北宋的历史罪人,但他们执政期间对关羽进一步神化,并将其作为稳民心、抗侵略、保社稷的“精神之伞”,还是值得重视的。毕竟,关羽走向神坛他们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