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日报时间:2025-05-15
忆往昔,圣地烛光昭信仰;
看今朝,校园桃李竞芳菲。
王学民撰写的这副对联被临猗县延安精神研究会镌刻在“延安精神进校园”——牛杜中学宣传展板群的长廊彩虹大门上。此联以时空交映之笔,使红色基因与教育春晖形成诗意共振。尤其是“昭信仰”对“竞芳菲”的意象对仗,既见春华秋实之育人周期,又彰显精神火炬之代际传递,更以“琅琅书声接云间”的视听通感,将革命号角与读书声铸成精神复调最强音,令楹联在方寸间迸发出洪钟大吕般的艺术感染力。
学术与修辞 对仗工整与意象升华
此联以“忆往昔”与“看今朝”构成时空对照,工整呼应,平仄协调。“圣地”与“校园”、“烛光”与“桃李”形成虚实结合的意象群,前者指延安这一革命象征,后者聚焦教育成果,体现楹联的“形对意联”原则。“烛光”兼具物理照明与精神指引的双重隐喻,呼应延安时期窑洞灯光下革命理论的研习场景,而“桃李”化用“桃李满天下”典故,既指代学子成才,又暗含教育事业繁荣。两个动词“昭”与“竞”的选用尤为精妙:“昭”凸显信仰的彰显与传承,“竞”则展现当下教育生态的活力与竞争性,动态对比中深化主题层次,使联意升华。
文化与哲思 延安精神的内核与教育转化
上联的“圣地烛光”直指延安精神的红色基因。延安精神以“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核心,既是历史的精神丰碑,又是当代教育的灵魂指引。楹联通过“忆往昔”唤起对革命传统的追溯,暗合了陕西师范大学等高等院校利用虚拟现实(VR)技术,创建了以“延安红色新闻事业”和“陕北民歌与革命发展”为主题的“重现”实践,使历史场景转化为可感知的教育资源,这种全场景沉浸式体验,增强了红色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下联的“校园桃李”则体现延安精神在新时代的育人成果。如延安大学构建“一体两翼”育人体系,将延安精神融入课程与实践活动,培养兼具专业能力与精神特质的学子,牛杜中学将红色基因与学科教育、校园文化深度融合,通过“行走的思政课”“红色文创”等形式,让学生在知行合一中传承精神。
艺术与结构 意象的张力与情感共鸣
此联的艺术性体现在意象的时空张力与情感升华。“烛光”与“桃李”形成“光”与“花”的视觉隐喻:前者象征精神启蒙的星星之火,后者代表教育成果的繁盛绽放。这种从“光”到“花”的意象链,暗含延安精神从历史积淀到现实转化的逻辑脉络,与陕西多所高校“线下宣讲+云端共享”的立体化传播异曲同工。结构上,上下联以“忆”与“看”统领,既保留传统楹联的起承转合,又融入现代教育的动态叙事,形成历史感与时代性的交融。
价值与意义 精神传承与教育创新的双重使命
此联镌刻悬挂于牛杜中学“红韵润心”彩虹大门上,其价值远超文字装饰。一方面,它是对延安精神进校园的宣言:通过“圣地”与“校园”的并置,强调教育场域作为红色文化传承的新阵地、全县延安精神进校园的示范地。通过“云宣讲”沉浸式研学将延安精神融入思政教育,牛杜中学借鉴、利用本校课程式“红色场馆里的延安”活动,让学生身临其境感悟精神内涵。另一方面,楹联隐含对教育创新的期待。“竞芳菲”不仅指学子的成长,更呼吁教育方式的革新。开发《“延”途有你》小程序,以互动游戏、微电影、VR展馆增强学习体验,可使延安精神教育更贴近青少年认知习惯,实现“信仰”与“芳菲”的共生。
展望与期许 薪火相传无止境,弦歌不辍向未来
这副楹联以精练的语言勾连历史与现实、展望与期许,将主题宗旨置于延安精神教育实践的宏观视野中,它不仅是文字艺术的结晶,更是教育使命的载体:通过“圣地烛光”唤醒精神根脉,薪火相传无止境:借助“校园桃李”培育时代新人,弦歌不辍向未来。将延安精神进校园从符号转化为行动,从记忆升华为信仰。百年红韵涵养精神根系,千秋伟业熔铸育人丰碑。当以时代为卷、初心作笔,在红色基因的赓续中激荡文化自信,于立德树人的长河里澎湃复兴春潮,让延安精神化作润泽新苗晨露,滋养中华民族参天栋梁。
(王济康)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