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日报时间:2025-05-15
我居住的小区地处县城中心繁华地带,前面是新建小学和小学迎面的中心广场,两边是新城和舜王两条大街,背后是政府机关所在地的人民路,每天前后左右都是熙熙攘攘的车流和人流。特别是到了上下班和学校放学时间,更是车水马龙,拥挤不堪。
新建小学门前是一条连贯新城和舜王两条大街的青年路,因为是单行道,两头的路口没有红绿灯,所以到了放学和上下班时间的人车流动高峰期,这两头的交叉路口就显得异常拥挤。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这里开始有了交警,一到小学放学人车涌动的时间段,警员们就在这里执勤疏导。
从2020年开始,我的小孙女也上学到了“新建”,现在读三年级。因为平时在我家吃饭,放学回家不用经过交叉路口,我不用接送;但有时她妈妈在家的时候,她就闹着要回她家吃饭,这时候,我就得接送她经过青年路和舜王大街的交叉路口,一直到对面巷子的深处。这样,我就不止一次地见到了交通警察在那里疏导交通的情景,有时还能看到志愿者参与其中。
通常情况下,这里驻有三名警员。男警员指挥行人、车辆的通行,两名女警护送小学生穿过马路。这两个女警,一个在路口组织学生站定队形,等待通过;另一个在男警的指令下,把学生带过马路,到达对面街巷的路口。就这样,一拨儿一拨儿的学生在他们的指挥和护送下安全穿过十字交叉的路口,再由家长陪同或各自取道回家。
这三个交警是那样认真地履行着各自的职责。男警笔直站立在道路中间,扬头挺立,双臂熟练地指挥着车辆通行;两位女警,一边耐心组织着学生,一边托手弯腰小心护送。孩子们称他们为叔叔和阿姨,依我看,更像是哥哥和姐姐,特别是两个女警护送孩子的温柔和体贴,使人感觉到亲人般的温暖和家庭般的温馨。
我眼前的三个交警,虽都还是涉世未深的年轻娃娃,但他们的行动以及肩头的使命让他们成为大家爱戴的人。你看,他们穿着庄重的警服,戴着威严的警帽,闪闪的警徽在帽檐上方熠熠生辉,那形象、那气质,令人心生敬意!他们昨天或许还是学生,还在校园读书,还显得稚嫩,但今天走进社会,就成了维护交通安全的卫士。他们沐浴风雨洗礼,经受寒暑锻炼,茁壮成长为马路上为人民服务的天使!有一次,是下雨天,他们有伞,但没法去打,衣衫湿了,帽檐下的短发滴着水珠,但他们依然在风雨中执行任务;有一次,天冷了,寒风刮得落叶在地上打转,行人都缩紧了身子,他们仍然坚守着岗位,正点准时;还有一次,一个莽撞的小学生不听指挥,冲抢着提前穿越路口,女警赶紧追出去护他,小孩拦住了,她却跌倒了……那一幕幕镜头让我看得真切,我看出了他们对事业的忠诚和对孩子们的呵护!
几乎是同一时间,在学校大门口,同样演绎着爱的同一首歌。
临近放学,学校保安就组织学生家长的志愿者们到各自指定位置维持放学秩序。他们拉合校门两边的铁制护栏,阻止车行,劝阻接送学生的家长到五十米开外的地带等待,留出学校门口放学的通道。放学了,校园里热闹起来了,教学楼里按年级高低间隔有序地走出一班班学生,在老师组织下,站好队列,依次走出校园。带班老师陪送到校门口,向孩子们摆手告别,孩子们招招手说“老师再见”。走出校门,各路队列举着队旗,唱起歌或朗诵古诗,分开方向回家。队列里歌声嘹亮,背诵声铿锵,稚嫩的童声声声入耳、甜美动听,合着远处家长的召唤和喧闹的市井声,组成了一支欢乐幸福的生活大合唱。
说不出什么原因,只要有时间,我总爱去新建小学门前看小学生放学回家的情景。那时间,看着孩子们戴着小黄帽,举着小队旗,排着队,唱着歌,由老师送出校园,再由民警送过马路,我的心里就激发出满满的幸福感,我默默地念叨着:美好的小精灵,祖国的小花朵,未来的接班人!你们生活在幸福之中,生活在爱的海洋之中,生活在祖国人民的呵护之中……我感动着,享受着这美好而幸福的时光,深深地陶醉其中,犹如我也成了其中的一员,也回到了美好的童年时光……
(王端阳)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