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日报时间:2025-05-13
■王秀梅
从万荣县通化镇东卫村走出的著名文史学家、乡贤李元庆,对东卫村及通化镇的许多年轻一代来说,只是一个在乡野流传的传说。
出生于1934年的李元庆,1957年离开村庄,先到北京大学哲学系求学,五年后进入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读研,研究生毕业后留所工作。1976年5月,迫于生计,李元庆曾回到运城短暂工作。1979年,李元庆调至省城太原,成为山西社科院哲学研究所的研究员。之后的李元庆,终于实现了自己“做学者”的夙愿,并以卓越的学术建树,尤其是在三晋文化领域的开创性研究,迎来了学术事业的巅峰。
不过,在认识、了解他的老一辈人口中,李元庆还是那个李元庆,他们提起他,依然那么“元庆哥”“元庆哥”地叫着。已是著名大学者的李元庆,在他们眼里,依然是那个质朴的与他们毫无疏离、隔膜之感的李元庆。
李元庆自小喜爱读书,是同学中毫无争议的学霸。李元庆考大学的故事很传奇,这故事是我从亲戚们那里辗转听来的。说是第一年参加高考,李元庆被北京政法学院(即后来的中国政法大学)录取,但他没有声张,也没有去报到,因为他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考进北京大学,在未名湖畔开启自己的学术之旅。第二年盛夏,苦读一年的李元庆再次走进考场,高考志愿表上的报考学校,还是只填了一个:北京大学。这一次,23岁的李元庆如愿以偿,考入北大哲学系读书。
从李元庆高考一事,我想,他的性格特质中大概有这么两点:禀赋突出且十分好学,目标清晰且笃定不移。非北大不上,不仅需要自信,更加需要实力。对一个出身普通农家的孩子而言,这志向称得上高远,就像他家乡深秋的天空一样高远。志向高远,又与努力、资质匹配,李元庆在学生时代成就了自己的第一个人生传奇。
研究生毕业后,李元庆留在了中国社科院工作。中国社科院无疑是国内社科领域最顶尖最高端的学术研究机构,按理说,李元庆的学术之路开端很好,这么一路走下去,顺风顺水,他的人生之路似乎可以一直在云端延伸。
可是,人生在很多情形下并不是答案直接明了的单项选择题,而是让人颇费踌躇思量的多项选择题。作为学者的李元庆,可以在自己喜欢的逻辑学研究领域纵横驰骋;但每每想到一直在晋南乡下生活的妻子和4个孩子,想到自己作为丈夫和父亲的责任,他心头总会涌起太多的愧疚。
李元庆生活的那个年代,晋南农村的娃娃亲现象十分普遍,男孩女孩们往往十几岁就被家里安排好了婚事。李元庆读高中时,也在父母安排下结了婚。包办婚姻未必不幸福。李元庆妻子虽说是个农村妇女,文化不高,但精明能干,里里外外一把手,夫妻俩相互体贴,十分恩爱。李元庆在北京求学、工作的20年间,妻子作为村妇女主任,在乡下既要带头干农活,又要拉扯抚育4个孩子,同时还要照顾李元庆的母亲和祖母。“这20年,很难想象你嫂子在家是怎样熬过来的。”一次闲聊中,李元庆曾这样面对老友感叹妻子的不易,话语里满是对妻子的疼惜与敬重,还有自己无法尽责的愧疚。感恩妻子对家庭的付出,同时也为了分担一些家庭职责,1976年5月,李元庆毅然离开生活了20年的北京,将工作调回了运城。
为了肩头的家庭责任,脱离国内最顶尖的学术圈,放弃大好的学术前程,甘愿回到偏远的小城工作。这样的人生抉择,必定有着太多纠结与苦痛,也不是每个人都能断然取舍。从李元庆面对这道人生难题给出的答案中,我理解了乡亲们为什么说起“元庆哥”依然亲切如昨,毫无疏离、隔膜之感。李元庆的性格特质中,有一种如家乡黄土一样的厚实与质朴,这是他性格的底色。在这片广袤厚重的黄土上生活了20余年,生命被这黄土的厚实与质朴浸染,虽历经廿余京城繁华的淘洗,这种厚实与质朴不减分毫——这种厚实与质朴,成就了他与乡下妻子的婚姻传奇。
李元庆在运城工作了三年左右,离家近了,离自己的学术梦想却远了。我想,运城时期的李元庆,被迫远离了学术中心的李元庆,午夜徘徊心里不能不感到怅惘与失落——他一直以来的夙愿,那个“做学者”的夙愿,在他的心中一直如滔滔黄河般奔流不息,如今眼见这大河可能干涸断流,他的心头又怎能不隐隐作痛呢?
李元庆的学术梦想是真诚而热烈的,这份真诚而热烈具有感动上苍的力量;善良的李元庆是幸运的,他幸运地遇上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多种历史机缘的聚合,1979年,正值人生壮年的李元庆,调入山西省社科院哲学研究所工作。在万物复苏、生机勃发的时代背景下,李元庆的学术生命复活了,他迎来了日夜渴盼中的学术春天。
李元庆的学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中国逻辑史研究,一是三晋地域文化研究。20世纪80年代初期,他投身国家“六五”重点课题和“七五”规划研究,先后与同仁合著或合编并出版了《中国逻辑史》《中国逻辑史教程》《中国逻辑史资料选》等著作。在他撰写的《关于中国逻辑史的研究对象和内容》《中国逻辑史的基本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等系列论文中,他指出中国古代社会哲学、逻辑思想同社会伦理紧密交织的鲜明特点,提出中国逻辑史研究不可囿于“纯逻辑史”的范畴,而应有更加广阔、丰富、多彩的研究内容。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华地域文化研究渐成热点。表里山河的三晋大地是华夏古文化中心,在中华传统文化形成发展的链条中表现抢眼。李元庆将对家乡的深厚感情注入学术研究,先是系统开展了对明代理学大师、河东学派创始人薛瑄的研究,与孙玄常等人点校出版了120万字的《薛瑄全集》,参与筹划了全国第一届、第二届薛瑄学术思想研讨会在运城的召开,出版《明代理学大师薛瑄》研究专著,阐明了薛瑄在中国理学演化史上承前启后的作用,有力推动了薛瑄思想文化研究。之后,他又组织省内外数十名学者,主持编撰了大型人物评传《山西一百名人评传》,以一百位历史名人为线索,勾勒出上下三千余年的三晋思想文化发展脉络,被誉为当代三晋文化研究的开山之作。紧接着,李元庆撰写并出版了40万字的《三晋古文化源流》,该书被誉为“三晋文化研究的纲领性文献”。在《三晋古文化概论》等文中,李元庆提出了三晋古文化研究的三个历史层面——晋国立国之前的孕育期和史前期、从晋国立国到韩赵魏灭亡的形成发展期、秦汉之后晋文化历史的延续流变期;两大特点——以运城、临汾、上党三大盆地为中心,形成了以农耕文明为特色的河东文化;以太原、大同、忻定三大盆地为中心,形成了以游牧文明为特色的雁门文化,两类亚型地域文化在三晋大地交相辉映,形成了三晋文化有别于他地的显著特征。李元庆还提出了全面开展晋学研究宏观、中观、微观的三板块理论构想,全面确定了晋学理论体系的框架——李元庆以一己之力,为三晋文化研究学术大厦完成了立梁架柱的重任,称其为三晋文化研究的泰斗级人物,当不为过。
在将近半世纪的学术生涯中,李元庆先后出版学术著作16部,发表论文约百篇,其研究成果和观点,特别是他关于三晋古文化的学术观点,在国内外产生广泛影响。博学善思的李元庆,以卓越独到的学术贡献,成就了自己的学术传奇。
本文写作过程中,与山西知名作家宁志荣微信聊起李元庆,宁老师说,他在太原读大学时就认识了李元庆,作为小乡党还受邀去他家里吃过饭。宁老师感叹:李元庆为人低调,目光深邃,坚守学术,与他谈话时时常感受到学者的魅力。我从百度百科上看到李元庆的一张生活照,照片的背景是一个远处有楼有树、近处有雕塑水池的庭院。留着短平头的李元庆坐在池边,从满头乌发和额前若有若无的两道皱纹判断,拍照时的年纪,估摸也就五十岁左右;他右手随意地抚按在旁边的栏杆上,身体稍微前倾,蓝西装没有系扣,露出里面雪白的衬衣,神态极其放松,一双睿智和善的双眼望向镜头,望着镜头前的你,浅浅淡淡的笑意,从他的嘴角和眼梢溢开来,从掌中的手机屏幕上溢开来——那个洞悉人生智慧的学者,就这样隔屏微笑着,将一份从容观世的云淡风轻,化作你心底随风摇曳的一池青荷。
一个雨后的秋日,瓦蓝的天幕上点缀着几缕白云,显出飘逸而灵动的韵致。我站在李家那座荒芜的院落前,想象着青年时期的李元庆,在这普通的农家院落里怎样走来走去地思考,或一边哄孩子入睡,一边轻轻翻动手中的书页。
也许,多年之后,某个乡村少年打这院落旁经过,牵着他小手的父亲,会指着这院落给他看,向他讲述从这农家院落走出著名文史学家的故事,传说中的李元庆,也许就成了启迪这少年人生梦想的一颗种子呢!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