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中国最著名的官箴出自河东

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05-13

张新闻

“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这段官箴当今许多人都耳熟能详,甚至将其视为为官从政的座右铭。但鲜为人知的是,这段流传甚广、影响巨大的官箴竟然与河东有关,出自明朝蒲州学正(教育局局长)曹端之口。

曹端(1376年~1434年),字正夫,号月川,明初河南渑池人,明初著名学者、理学家、教育家,河南渑池人。他一生刚正不阿,为官清廉,学养深厚,为后人所称颂,曾在山西霍州、蒲州任25年学正,可以说是桃李满河东。因为人公正无私,他曾连续三次主持陕西乡试。

明永乐二十二年,曹端任蒲州学正,他过去在霍州十分器重的学生郭晟,将出任西安府同知。郭晟上任之前,专门来到蒲州,向恩师请教为官从政的秘决。面对自己引以为傲的学生,曹端掏心掏肺地对郭晟说:“从政的要点在于公廉。”“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意思是说,为官者,只有处事公平、公正、公开,才能明察,老百姓才能听从政令,不敢怠慢;为官者只有廉洁,才能树立权威,下面的官吏们才有所畏惧,不敢欺骗上级。

听了老师的谆谆教导,郭晟认为老师的这段“公廉说”十分精辟,寓意深刻,于是就牢记心中,认真践行,终成一代廉吏。

曹端不光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明宣德元年(1426年),陕西全省乡试。和巡抚见面之后,曹端对考务人员讲:“取士在乎公,如盖房,用一朽木,必弃之良材。”话刚说过,就有人向他举荐“朽木”。举荐者是当地一位权势要员,按照惯例主考大人不能不给他这个面子。举荐毕,他静候佳音。岂料只候到曹端的一首诗:“天道原来秉至公,受天明命列人中。抡才若不依天道,王法虽容天不容。”官员只能作罢,不敢再讨没趣。

比曹端晚生19年的明代年富,是历事明成祖、仁宗、宣宗、英宗、代宗、宪宗六帝的名臣。他在山东巡抚任内,将曹端这段话的后面增加了“公生明,廉生威”6个字,提升了这则官箴的境界,并刻于衙署以自警和警示各级官员。

明孝宗朱祐樘弘治十四年(1501年)8月,泰安知州顾景祥非常欣赏年富刊行的官箴,遂刻立碑于泰安州署,这便是著名的泰安官箴碑。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时任泰安知府的颜希深,在衙内残壁中发现了顾景祥所刻的官箴碑文,感受颇深,遂将此碑立于官署内西厢房,当作座右铭。

三十六字“官箴”不长,思想内涵却很深刻。它深刻揭示了“严”与“廉”、“能”与“公”的关系,启示后人,为官者必须严于律己、清廉公正。只有清廉才能扬正气、抑邪恶,才能底气足、有威信。只有公正、公平,才能真正使老百姓信服。

曹端的“公廉说”虽历经数百年,但时至今日仍然给我们新时代党员干部廉洁从政提供了镜鉴,警醒我们要把公正、清廉始终作为从政立身的根本,公正用权、依法用权、为民用权、廉洁用权,做一个组织放心、群众认可的人民公仆。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