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05-12
文物名片 主角:一佛二弟子二菩萨造像碑 出生时间:唐代 尺寸:长16厘米、宽9.5厘米、高40厘米 藏宝地:盐湖区博物馆
在佛教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进程中,河东地区一直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留存了大量珍贵的佛教文物。其中,盐湖区博物馆珍藏的“一佛二弟子二菩萨造像碑”,堪称极具代表性的艺术瑰宝。
这尊造像碑诞生于佛教艺术大放异彩的唐代。彼时,统治者对佛教的尊崇与支持,为佛教的繁荣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唐太宗复兴译经、广建寺院,大力推动佛教传播;文成公主远嫁吐蕃、携经入藏,促进汉藏佛教交流;玄奘大师西行归来、带回梵典,推动佛教宗派创立;武后执政大兴寺院、繁荣佛教,以此巩固自身政权。唐代佛教宗派林立,形成了百花齐放的繁荣局面。与此同时,唐代的造像艺术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风格逐渐朝着丰满圆润转变,佛像面相丰润、颐颊饱满,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这尊造像碑由青石精心雕琢而成,尺寸小巧玲珑,长仅16厘米、宽9.5厘米、高40厘米,却凝聚着唐代工匠的超凡技艺与无尽心血。其整体呈长方形,采用单面造像的形式,独特的尖楣圆拱帐形龛搭配两侧龛柱,构建出别具一格的空间布局。龛内雕刻的五组合像,工艺精湛,美轮美奂。主像结跏趺坐,身姿挺拔,仪态庄严肃穆。馒头状的肉髻、象征佛光普照的舟形头光,以及身着的服饰、做出的手势等细节,都彰显着唐代佛像雕刻的典型特征。两侧的弟子与菩萨身姿微微倾斜,似沉浸在聆听佛法的庄严氛围之中。菩萨身着的长裙飘逸灵动,宝冠华丽精美,璎珞配饰栩栩如生,每一处都淋漓尽致地展现出唐代艺术对华美与精致的追求。
以一佛为中心,二弟子和二菩萨胁侍两侧,这种组合蕴含着深刻的佛教教义,体现了不同角色之间的关系与意义。佛,通常指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佛,作为觉悟者与导师,代表着智慧与解脱,引领众生摆脱尘世的苦难,走向精神的涅槃。弟子是佛陀的亲传追随者,其中迦叶以苦行而著称,阿难以多闻而闻名,他们象征着修行者对佛法的传承与实践。菩萨则是慈悲与智慧的象征,如文殊菩萨代表智慧,普贤菩萨代表愿行,他们协助佛陀度化众生,充分展现出佛教慈悲济世的精神。这样的组合营造出庄严、和谐的宗教氛围,让信众在观礼时能深切感受到佛法的神圣与慈悲,心灵得到净化与启迪。
在有限的碑石空间内,唐代工匠们凭借鬼斧神工般的精湛技艺,将佛像的面部表情刻画得细腻入微,或慈悲祥和,或威严庄重;服饰细节处理得一丝不苟,每一道褶皱都展现出质感与工艺;肢体动作自然流畅,富有动感与生命力;菩萨、弟子的神态更是惟妙惟肖,或虔诚专注,或宁静祥和,充分展现出唐代佛教造像极高的艺术水准。这尊造像碑正是隋唐时期造像风格丰满圆润的生动例证,其面相丰润、颐颊饱满的特征,与当时的时代审美和艺术追求高度契合。
从历史视角审视,唐代的河东地区佛教文化极为繁荣,寺庙林立,信徒众多。如今盐湖区的泛舟禅师塔所在的报国寺,以及永济的栖岩寺、万固寺等,在当时都是香火鼎盛、声名远扬的佛教圣地。造像碑作为一种重要的佛教祈福形式,大量树立于寺庙内外。它不仅是佛教信仰的物质载体,更是文化交融的有力见证。造像碑在工艺上融合了汉族石刻的传统技艺,如浅浮雕使图案富有层次感,线刻勾勒出人物的轮廓与细节;在造型与内容方面,吸纳了印度佛教艺术的精华,将异域文化与本土文化完美融合,充分体现了唐代开放包容的文化氛围。
尽管这尊造像碑历经岁月洗礼,部分细节有所损毁,但仍保留着当年的神韵,为我们开启了研究唐代佛教造像艺术的大门。借助这一实物资料,我们能够深入探究唐代佛教造像的风格特点、工艺技巧与审美追求,一窥唐代河东地区佛教信仰的盛行状况与文化交流的脉络,领略千年前唐代佛教艺术的独特魅力与深厚内涵。
(记者 薛丽娟)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