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日报时间:2025-05-13
■王 阳
读《马齿菜》,我感受到的,正是那久违的“真气”。作者没有堆砌辞藻,也没有刻意渲染苦难,而是以一种冷静、真实、略带幽默的笔触,完成了“泪中带笑”的表达。
《马齿菜》不施浓妆,不玩技巧,有的只是情感最原初的流动与生活最真实的温度。作者以朴素不饰的语言,讲述了一位母亲在贫困中坚守本心,养育子女的日常。它不是“写”出来的,更像是从泥土中自然“长”出来的,带着阳光下的粗粝、清香与厚重。
重剑无锋,大巧不工。《马齿菜》没有大声呐喊,却句句动人,在极小的细节中,蕴含着巨大的情感张力。作者没有高声哭诉,而是用生活的碎片拼贴出母亲的轮廓,让她像一株田埂边的马齿菜——其貌不扬,却默默滋养着生命。偏偏这种“虚静”,比声嘶力竭更能震撼人心,它在平静的叙述中,击中内心最柔软之处。
“人皮难披”,是我认为《马齿菜》中最深刻、最有分量的精神隐喻。它不仅是对艰难生活的口头写照,更是一种穿透骨髓的哲思:关于人如何成为“人”,以及人在困境中如何守住做人的底线,用最朴素的文字,为我们讲述“人何以成其所是”。
“人皮难披”有双重意涵。
其一,是对生存本身的体认。在那片贫瘠土地上,生活从不是温柔诗意的田园牧歌,而是一场与饥饿、病痛、孤独和命运抗衡的持久战。“人皮难披”,披的不是一张完整的皮肤,而是一种挣扎求生的姿态,一种咬牙活下去的倔强。
“人皮难披”的第二重意涵,则是一种精神信仰:即便生活穷困潦倒,母亲依然选择做对的事情。这不是为了奖赏或认可,而是因为那就是“对”的。
文学作品中的人性光辉,总是最能触动读者的部分,而这样的光辉,在书中随处可见。它不在英雄式的救赎中,而是在一个母亲轻声说出“那不是咱的东西”时,在夜路归田的脚步中,静静照亮整个世界。这光,不耀眼,却坚定,如星火燎原,照见来路,也指向前程。
这样的选择,会被很多人视为“太傻”,但正是这种“傻”,构成了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精神底座。它告诉我们:人之为人,不在于拥有什么,而在于放弃什么;不是看你得到多少,而是看你能否在失意中守住清白。正是在如此沉重的背景之下,选择正直,才尤显珍贵。
这,正是《马齿菜》的精神所在,也是它真正动人的地方。
《马齿菜》如玄铁重剑,抛却浮华修辞,回归写作本心:记录真实,传递价值。在这个信息喧哗、情感速食的时代,它的沉静与朴素显得格外珍贵。它的力量,来自一种不动声色的坚持,一种“即便贫穷也不贪不义”的朴素信仰。
写作的意义,从来不只是表达,更关乎传承。《马齿菜》告诉我们,真正的文学,是在最日常的缝隙中,点亮不寻常的光芒。就像每一位母亲一样,不声不响,却用一生浇灌一个家、一种信念、一份沉默的尊严。《马齿菜》所书写的,不是某一位母亲的特例,而是千千万万平凡母亲的缩影,是一代人,乃至几代人母性的群像。
她们生于贫瘠,长于风霜,面朝黄土背朝天,却始终坚守做人的底线。她们或许不识诗书,却在行动中写下最有骨气的信条。它不高喊口号,而是在字句之间构筑起一种力量,那是从泥土中生长出来的信仰,一种代代传承的伦理共识。
这种写作,有温度,有重量,根植于土地,扎根于人心。它的情感,不是技巧堆砌的泡沫,而是作者对母亲、对生活的真切体悟和深沉敬意。在一个追求速度与感官刺激的时代,《马齿菜》的出现,是一次静谧的回望——不炫技、不张扬,只是在时间的河边,捧起一捧水告诉我们:这水,是甜的。
《马齿菜》不是一部私人回忆录,而是一种集体记忆的唤醒。它唤起我们对那些坚韧灵魂的尊敬,也唤醒我们内心深处对善良与正直的渴望。它让我们重新思考:在时代滚滚向前之际,那些微小却坚固的信仰,如何支撑我们走过风雨,继续向前。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