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槐绿瑞雾香满尘

来源:运城日报时间:2025-05-15

周末闲来无事,骑行游走于乡间、行道和公园。放眼望去,处处皆是绿意浓郁、高大挺拔,又寓意吉祥美好的国槐树。这些国槐春至枝繁,夏秋花开,冬临叶瘦,恰似一幅意境深远的山水画,使人回味无穷。

国槐,豆科槐属落叶乔木,又称国槐、槐花树等,中国特产树种之一。从古至今,国槐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形成了十分独特的槐文化。古代,人们把槐树视为吉祥的象征,为槐树赋予了美好的寓意。民间流传这样一句俗语:“门前有棵槐,不是招宝就是招财。”

在封建社会,槐树代表着功名,象征着很高的社会地位。周朝时,有些会议和仪式在宫廷外举行,宫廷门外栽的就有“三槐九棘”,用来指三公九卿之位。左九棘为公卿大夫之位,右九棘为公侯伯子男之位;三槐,为三公之位,太师、太傅、太保朝见天子,三公面槐而立,显示槐树的政治象征意义。

古代皇帝的宫殿称“槐宸”,宫廷称“槐掖”,三公九卿称“槐卿”,朝廷高官称“槐岳”,有声望的公卿称“槐望”。鼎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槐和鼎常常联系在一起,“槐鼎”比喻三公之位,或者用来泛指执政大臣。

在唐代,科举制度的发展使得槐树与功名紧密相连。唐代科举考试乡试一般在八月举行,正逢国槐树开花结果,故又称“槐秋”,举子们赴考称为“踏槐”,考试的月份则称为“槐黄”。因此,当时民间流传着“槐花黄,举子忙”的谚语。

槐树作为行道树,始于汉代,当时京城长安的大道两侧尽植槐树,称“槐路”。南朝陈后主《洛阳道》中“柳花尘里暗,槐色露中光”,说明洛阳当时的行道树也是槐树。唐代王维在《送邱为往唐州》中“槐色阴清昼,杨花惹暮春”的“槐色”,就是指行道树槐树的荫蔽。

到了宋金时期,长安大街称为“槐街”,苏轼有“槐街绿暗雨初匀,瑞雾香风满后尘”的词句。自元代北京建大都城起,槐树就一直是京城行道树的当家树,成为朝廷威权的象征。

在汉代,人们认为“槐,即望怀”,意思是人们站在槐树下怀念往事,怀念去人,具有迁民怀祖的寄托和祥瑞美好的象征,就有了洪洞县那棵举世闻名的大槐树,代表着华夏民族的祖先和根脉,也饱含着龙的传人的情结、情怀和情愫,成为中华民族延绵不断、生生不息根脉的赓续。

国槐树被认为是忠诚、正直、坚韧和奉献的象征。在中国古代,国槐树是皇家建筑、园林和皇家陵墓中经常使用的植物树种,因为它被认为可以象征君子的品质。在《诗经》中,有“国之重器不可轻,数尺布以为植,根干结而不可动,朝夕荫而常承顺”的描述,体现了国槐树代表忠诚和坚韧的寓意。

国槐树在皇家园林、家庭院落中多有栽植,以表达家庭和睦、团结一致的美好愿望。现在在北京、西安、洛阳等地的古建筑群、园林、寺庙和道观,还有通道、居民小区和公园等现代建筑,许多地方都能看到高大粗壮的国槐树,其茂盛的枝干和深厚的根基用来象征吉祥、安宁和幸福。

国槐还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历代文人墨客不乏咏槐的诗句。东汉繁钦的《槐树诗》:“嘉树吐翠叶,列在双阙涯。”唐代王昌龄:“青槐夹两路,白马如流星。”宋代欧阳修:“行殿峨峨出绿槐,琳房芝阙耸崔嵬。”这些对国槐的喜爱和赞美的诗词,寄托了诗人的情感和思想,也反映了诗人对国槐的钟爱之情。

春临枝繁添翠意,冬至叶瘦展苍声。这些根植于华夏大地的国槐,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优美的生态景观,已深深定格在人们的脑海里。由此,我心中不禁暗诵起咏槐的诗句:“国槐郁郁立寒城,四季风姿入画情。庇荫似伞遮炎暑,挺干如梁负美名。”

(张秋明)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