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日报时间:2025-05-15
尊祖敬宗是中华民族数千年的优良传统。早在春秋时期,统治者就开始建立祭祀祖宗的场所祠堂,称为家庙。从此以后,历代统治者上至帝王下到贵族官吏,都为本族建立家庙祠堂。直到明朝嘉靖年间,才“许民间”“联宗立庙”。从此以后,全国各地纷纷建立家庙,祠宇林立,牌楼高耸,成为乡间建筑的精华,壮观的风景。
万荣县北杨村的武家祠堂创建于清朝乾隆年间,位于村中间,坐北面南,门房三间,中为大门,门额悬挂《武氏祖祠》牌匾一块。两边耳房为族人办事聚会用,北房三大间俗称享堂,其门额悬挂“鹿鸣族首”匾一块。堂内正面为神龛,俗称暖阁,内放迁入始祖武守法及下三代神主,墙壁上挂武氏帧式家谱图一幅,龛额书“敦本收族”四个大字,大院东西各有厢房三间为祧室,供奉武氏老大门历代祖先。院内有建祠记碑一通。上房俯脊板书“大清乾隆元年岁次丙辰从监生武世康创建先祠至嘉庆九年重修北房三间厢房六间,男拔贡佑吉主木,进士开吉,布经恒吉及孙附贡锡璋工竣,至光绪十二年重修北房三间,厢房六间,主木人监生长润,优原竣工,吉祥如意谨志”。
大门前有一砖砌大池泊,池泊边有大槐树一棵,大杨树两棵,寓意世受润泽,人财兴旺。因近池泊这几棵树都长得粗壮高大枝叶繁茂,一到炎热的夏天,树冠遮天蔽日,树下凉爽舒适,是村民纳凉的绝好去处。祠堂西为居住院落,再往西便是村中心十字路口。通往北巷路口建有大木牌坊一座,是进士武开吉、拔贡武佑吉为其祖母武杨氏立的旌表贞节牌坊,为琉璃瓦大斗拱构建的四柱三门二层木楼。中门跨大路,楼上两面各有一块“彤管扬休”蓝底金色横匾,牌坊上雕刻着精美的花草鸟兽,楼顶斗拱层叠飞檐翘角,气派壮观,经常有飞鸟围楼盘旋鸣叫,成为北杨村一个标志性建筑。楼下人来车往好不热闹,自然也就成了村民聚会和文化娱乐的活动中心。
此外,武氏还有分祠三个。其中,以五门北巷高门坡、大门楼、大享堂比较壮观外,二门和四门分祠皆同民居小院一样。
听村民说武氏祠堂在民国时曾做过村女童学堂,但时间不长,就与南庙男子学堂合并。1948年土改时作为村农会,前后还办过村民夜校,再后来就成为村公所。
因年久失修,部分房屋拆除仅剩北房享堂。直到2006年,村委会筹建舞台和广场,才把北房拆除,武氏宗祠便彻底消失。两棵大杨树也于解放初荣河县政府要建荣河中学,把杨树挖掘走做了学校的门窗木料。木牌楼则于1959年村里为扩建村中大道而被拆除。
潘家是北杨村第二大姓。潘家祠堂为潘氏三世祖潘星所建,坐落在南巷路东,坐东朝西,是个面积四分多的大院。有门房三间,中为大门,两边有耳房,为族人聚会议事室。大门额上悬挂“潘氏祖祠”匾额一块,穿过有两棵柏树的大院,便是东房三间,俗称享堂,为祭祖的场所。暖阁内墙上悬挂潘氏帧式家谱一幅,上有其始祖画像和以下几代祖先的彩画神主。其享堂形式为普通砖瓦房,但起架高,室内面积大,木料粗实,颇为壮观。
大门前有潘武氏牌坊一座。其形式和结构同武杨氏牌坊基本一样,四柱三门斗拱构造,四柱下有高台阶,中门为人行道,牌上有“旌表”立字匾一块,其壮丽程度可与武杨氏牌坊媲美。潘武氏为北杨武氏老五门燕字辈人,是潘星的母亲,其夫早亡后守节,于乾隆十年旌表。
据传说,潘星建祖祠时年龄已近70岁。享堂和牌坊建成后,深感力不从心,只好把一心想建的东西厢房留给后世,但终未能如愿。但他留在祠堂享房前檐房下的那块无题名碑,却是一块很有价值之物,是他当年一篇题叙家事文,实为追思祖父功德的祭文。他含悲忍痛地诉说在父亲逝世后,幼年兄弟二人失怙靠,全赖祖父操持家务,苦心经营,艰创家业,从而度过艰难岁月。他遵母训,效法祖父勤俭守正的高尚品德,乃“皆赖于祖父苦创之力”。并语重心长地告诉后人,他写此“石于祖堂,一以承先,一以启后,更于子子孙孙当思先人创守不易也,是则星之志也夫”。碑文虽然不长,但其意深厚,策励自己,教育后人,继承祖父遗志,发扬优良家风。文蕴哀痛,凄恻动人,是一篇家教家训的极好教材,也是留给潘家后世的一笔精神财富和无价之宝。
20世纪40年代,潘氏族人潘万全(会说快板“大观灯”的万子)一直住在潘氏祠堂。牌楼在60年代初被拆除。
(武守智)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