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04-21
“握着毛笔站在盐湖边,指尖仿佛触碰到了时光的温度。我特意用盐湖水调墨,看着‘盬’字在宣纸上慢慢晕开,那些《左传》里的‘沃饶而近盬’,突然有了具体模样。小孙女说要把作品挂在新房里,这就是最好的文化传承。”退休教师张建军提笔写完“盬”字后坦言。
“我练了3个月‘盬’字,刚开始总把右上角的‘古’写歪。前几天,在盐池神庙看到石碑上的‘盬’字,突然明白这个字就像盐池的形状——方方的盐畦、弯弯的堤岸。我用老师教的飞白技法表现盐结晶,墨色干的时候真得像盐花绽放。”12岁的书法爱好者陈思羽告诉记者,正如老师所说,“盬”字是运城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向世人展示着盐湖千年的风华。
志愿者李秀芳的视角更加接地气。她说,“看着孩子们用稚嫩的笔墨创作‘盬’字,想起了长辈所说的‘盐根儿’的故事”。“以前总担心老手艺要失传,今天有个西安游客追着问潞盐晒制技艺,还要带盐雕‘盬’字回去当镇纸,我就知道,咱这手艺,绝不了了。”李秀芳说,文化就像盐湖里的卤水,只要太阳还在,就会不断结晶出新的美好。
……
“全民识盬·写盬书法大赛”——这场跨越年龄与职业的文化雅集,让运城的春日盐湖闪耀着独特的人文光芒。当耄耋书法家与小小书法爱好者共同提笔落款时,墨香与盐香交织的“盬”字,已然写就这座城市的文化新篇。
记者 杨洋 刘凯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