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作品,铸就运城文学的再度辉煌

——运城文学百年述略

来源:运城日报时间:2025-04-17

秦建华

(一)

河东文脉源远流长,运城文学历史悠远。早在尧舜时期,《击壤歌》《南风歌》的出现,即昭示中国文学的发端。《诗经》中的《魏风》《唐风》,多篇都直观反映了本地生活与劳动情景,诸如《伐檀》《硕鼠》《绸缪》等。

在其后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河东地区涌现一个个彪炳史册的文坛巨擘,如西晋的郭璞,唐代的王绩、王勃、王维、王之涣、卢纶、柳宗元、司空图、聂夷中,金代的麻革,元代的关汉卿等,都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

(二)

“五四”新文化运动后,运城籍作家肩负历史使命,与时代同频共振,创作出为数不少的文学作品。九如(本名宋世昌)的笔记小说《解愁集》,景定成(梅九)的长篇小说《玉楼影》《罪案》,王用宾的《劫后屑尘》等,一度反响不凡,尤其是李健吾的短篇小说《中条山的传说》,被鲁迅选入《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并评论:“《中条山的传说》是绚烂的,虽在十年以后的今天,还可以看见那些在用口碑织就的华服里面的身体和灵魂。”

抗战前后,武克仁的《丹桂泊》等,在文坛引起重要反响。姚风惠(本名姚谦祥)在《国风日报》《西京平报》《西北文化日报》发表文学作品,并有长篇小说《傻兵傻记》问世。李逸民在《新国民报》《国风日报》发表小说《夜行人》《重逢》《私奔》等作品。姚青苗(本名姚玉祥)有短篇小说《黎眉小姐》和中篇小说集《暴风雨中的几个女性》等问世,尤其是其中篇小说《中条山的杜鹃花》,描述日军疯狂大扫荡,抗日部队机关战士四散避难,报社编辑碧生与剧社女演员杜鉴的邂逅、相爱,其主题是表现“战争与爱情”。作家把两位年轻人在战争中的惊恐、互助和相爱,写得舒缓、浪漫、温婉、悲怆,凸显了永恒人性在战争中的萌发、绽放,反衬了战争的残忍、罪恶。小说突破了战争题材小说的模式和写法,成为抗战文学中一篇鲜见的经典之作。

民国二十年(1931),芮城县成立“条南诗社”,其成员铁峰(本名张亘)、酂甫(本名肖光汉)、仪轩(本名马鸣风)、挺生(本名王俊杰)、李斌卿、张汉丞、肖倗汉、赵宋臣等创作了一批痛斥敌寇侵略、抨击国民党当局丧权辱国的诗歌,并存石印本《魏域唱和集初编》六卷。民国二十九年,河津县南阳村(今属万荣县)青年知识分子李尤白以抗日战争为题材,创作长篇叙事诗《吕梁山的野牡丹》及300余首新旧体短诗,结集出版诗集《葵藿》《不已庐诗稿》,主编有《中国梨园诗歌选》一书。被誉为文艺青年“旗手”的沙驼(本名阎栋材),有政论性长诗《我走在故乡的土地上》《据说,这是太平的日子》,具有较高的思想性与艺术性。

另外,王汶石的秧歌剧《抓壮丁》《边境上》等,多为配合革命斗争形势与战争需要之作,对革命起到了积极宣传和鼓动作用。

(三)

新中国成立后,波澜壮阔的革命和建设事业,为广大文学创作者提供了广泛的创作素材,运城文学事业蓬勃发展,成果丰硕。

万荣籍作家王汶石创作了小说《阿爸的愤怒》(被上影厂改编为电影《太阳照亮了红石沟》),后又完成短篇小说集《风雪之夜》《少年突击手》和长篇小说《黑凤》等脍炙人口的作品,被誉为中国最优秀的短篇小说作家之一。

当代运城的文学事业,作家李逸民无疑是主要奠基者和开拓者。李逸民,1929年生,盐湖区人,青年时代就发表了一些抨击黑暗、向往光明的作品。新中国成立后,便开始了自觉的文学创作,发表了反映新社会新农民新生活的《捐粮》《公审会》《教训》《擦亮眼睛》等短篇小说,其中1950年创作的短篇小说《捐粮》,在当年12月份《山西文艺》头条发表后,反响强烈,获山西省人民政府首届小说奖。此后,相继发表较多数量文学作品,出版了十余部中短篇小说集及传记文学,1959年作家出版社出版长篇小说《双喜临门》,先后数次再版,位列新中国十周年优秀长篇小说之一。1956年出席全国首届青年作家创作会,1960年作为全省唯一青年作家代表出席全国第三次文代会,同年成为晋南地区第一个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20世纪50年代后期,以义夫为代表的一批新人走上文坛,义夫的小说《羊胡爷爷》《红日当头》,草章的《小里庄闹戏》、杜曙波的《代笔》、刘桂权的《笛子》等作品,均在省内外产生一定影响。义夫1965年还出席了全国青年业余创作积极分子大会。这一时期,运城作家的作品主要反映新社会晋南农村生活,语言质朴鲜活,地方特色浓郁。李逸民、义夫成为山药蛋派文学第二代作家的重要成员。《山西文学史》这样评价:李逸民等人以勤奋的创作,优秀的作品弥补了山药蛋文学流派在晋南的不足。

“文革”中,运城文学创作受到严重摧残,创作活动处于低潮。

(四)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运城文学界乘势复苏,老一代作家笔耕不辍,新人新作不断涌现,李逸民、义夫继续引领文学大潮,马力、张恩忠、张旭林、杜曙波、王西兰、冯浩等开始进入创作勃发期,都取得了较丰硕的成果。

李逸民发表了短篇小说《从队长到参谋和顾问》《初春的早晨》等;义夫发表了短篇小说《花花牛》《喜宴》等,获山西文学优秀作品奖,被《小说选刊》《小说月报》转载;马力发表了《没有准备的发言》《黑牡丹》等;张恩忠出版了长篇小说《龙冈战火》;王西兰发表了短篇小说《闸门》《耧铃叮当的季节》等,获山西文学优秀小说奖。

1985年,由山西省委、省政府设立,山西省作家协会承办的首届“赵树理文学奖”揭晓,运城作家义夫的《老古学歪记》、马力的《黑牡丹》、王西兰的《耧铃叮当的季节》获优秀小说奖。

1980年,中国作家协会山西分会第二次代表大会选举运城作家李逸民、义夫、马力为理事。1983年,李逸民当选中国作协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参加了这次历史性的会议。1984年,义夫被批准成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88年,中国作家协会山西分会第三次代表大会选举李逸民、义夫、杜曙波、王西兰为理事。

(五)

20世纪90年代,李逸民、义夫仍老骥伏枥,坚持创作,杜曙波、张旭林、王西兰、冯浩、谭文峰、张雅茜、徐小兰、高菊蕊、韩振远等热情饱满,创作活跃,其作品受到省内外文学界的普遍关注,产生了一定影响。

李逸民创作并发表一批短篇小说,享誉文坛,后结集出版为《悲欢泪》。杜曙波创作进入空前活跃期,发表了一系列中、短篇小说,并出版《山村月圆时》《金榜题名时》《瑞雪纷飞时》和《首富》4部短篇小说集,引起反响。义夫的短篇小说集《花花牛》与草章的短篇小说集《劳动的喜剧》,均为运城文坛赢得一定声誉。

这一时期中青年作家的创作,尤为文坛注目。冯浩发表《那年八月》《月桂》等一批中、短篇小说,参加了全国青年文学创作会议。翟毓秀的短篇小说《河神庙的钟声》、恒愚(本名兰恒泰)的短篇小说《三十六条毛裢的故事》,杨兆平的短篇小说《风雨蛤峪》被收入《山西优秀短篇小说选》。刘桂权的《笛子》,安宴的《对手赛》选入新中国30年《山西短篇小说选》。女作家张雅茜陆续发表《净土》《大山无言》《好戏连台》等一批中、短篇小说,并结集出版了《红颜三重奏》以及推出长篇小说《走出红尘》,在省内引起关注。青年作家谭文峰以中、短篇小说《扶贫纪事》《乡殇》等一批作品震动文坛,分别获得山西省文学优秀作品奖、《小说月报》“百花奖”。其中,两部被改编成电视剧,一部改编为电影,成为国内影响较大的小说作家。高菊蕊的中篇小说《眼镜的故事》《南方并不遥远》被《中篇小说选刊》选载,《一条通往天堂的路》获赵树理文学奖。赵占波的中篇小说《证人马小芹》获山西作家协会“天平杯”大赛一等奖。

这一时期,最为突出的当是王西兰。他出版了《闸门》《无悔选择》等一批作品,既传承了山西文学流派的优秀传统,又敢于尝试新的艺术追求,格调清新,语言精练,人物塑造与细节描写匠心独运,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艺术表现力。特别是其长篇小说《送葬》,以强烈、浓郁的悲剧色彩,反映旧时代传统家庭伦理与新社会刚刚形成新风尚之间的交织和冲突,谱写出一曲催人泪下的乡村悲歌,其抒情性特色与新颖的艺术结构,在山西文坛耀眼夺目。

同一时期,发表长篇小说的还有李庆的《大河湾》、罗立力的《大豆谣》、杜宝彦的《山泉淙淙》、杨焕育的《西厢记后传》、李新民的《百泉河》、范明乐的《血殇惊澜》、农民女作家宋玉秀的《劫情》、解思忠的《血染东南》、王平安的《靓女顽儿》、薛世康薛世平合著的《白虎岗》、刘裕民的《三合镇》、柴勇的《天城》三部曲(即《天城七月》《天城八月》《天城九月》)等,均在山西文坛产生相当影响。

1996年山西作家协会组织出版的“山西青年作家创作丛书”一套20本,运城作家谭文峰《乡殇》、冯浩《八月》、张雅茜《净土》三部中短篇小说集入选。

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省委宣传部编选出版了一套《山西文艺创作50年精品选》,运城作家李逸民《后悔》、义夫《花花牛》、王西兰《耧铃叮当的季节》、谭文峰《扶贫纪事》、张雅茜《净土》、杜曙波《孝子》入选短篇小说卷;谭文峰《走过乡村》入选中篇小说卷;王西兰《守灵的日子》、安永全《醉宿独家村》、韩振远《斗艺》入选散文卷;王西兰《女羊倌》、张先海《义炳乾坤》、姚红权《写给母亲》《葬别祖父》《教儿子下棋》、张旭林《“减肥”——“加肥”》《钱再多不够“老爷”花》《猫、狗、主人》《哥们“情谊”》、张志德《县长和农民》入选诗歌卷。

1996年,义夫当选为代表出席了中国作协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1998年,山西省作家协会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王西兰、冯浩、张雅茜、谭文峰当选为理事。

(六)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文艺春天的到来,举国上下文学创作高潮迭起,一批籍贯为运城、工作在外域的作家,埋头创作,取得不小的文学成就,并在全国产生了重大影响,也直接或间接鼓舞了着本土作家的创作激情。其代表人物有张平、周宗奇、韩石山、艾斐、毕星星、宁志荣等。

张平,新绛人,1954年生,1981年开始发表作品,198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先后发表各类文学作品600余万字,主要作品有《天网》《抉择》《十面埋伏》《国家干部》等,先后数十次获奖,1995年至2007年8次获中宣部颁发的“五个一工程”奖,《抉择》被推举为新中国50周年10部献礼长篇作品之一,并获2000年度第五届“茅盾文学奖”,2000年被山西省委、省政府授予“人民作家”称号。作品曾获全国第七届优秀短篇小说奖、山西首届赵树理文学奖、第六届庄重文文学奖、第五届茅盾文学奖等。历任山西省文联《火花》副主编,山西省电影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山西省作家协会主席,山西省副省长、全国卫委员会副主任等职。

周宗奇,临猗人,1945年生,曾任《山西文学》主编,山西省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著有小说、散文、纪实文学多部,特别是多卷本的纪实文学《文字狱纪实》,具有重要影响。

韩石山,临猗人,1947年生,曾任《山西文学》主编,山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著作颇丰,有小说、散文、评论、传记文学达20多部,评论和传记具有重要影响,特别是《李健吾传》《林徽因传》在全国卓有声誉。

艾斐,万荣人,1948年生,历任山西省社科院文学所所长,《学术论丛》主编,山西省作协理事、省文联委员等。1962年开始发表作品,198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鲁迅与青年》《小说审美意识》《中国当代文学流派论》等,出版长篇历史小说《阎锡山》,编著《当代三十部文学名著》,发表散文多篇。作品获首届赵树理文学奖一等奖,山西省首届文艺创作奖银牌奖,全国诗论特等奖、文论一等奖,华北地区文艺理论优秀成果一等奖等。

毕星星,临猗人,1948年生,曾任《山西文学》副主编。著有散文随笔集、文学评论集、长篇文化散文、长篇纪实文学十余种。作品多次入选全国文学年选、文学作品排行榜。有《乡村纪事》《乡村档案》《乡村风景》散文随笔系列问世,并出版散文随笔集《坚锐的往事》《走过带伤的岁月》《走出岁月的阴影》等。有作品获赵树理文学奖、冰心散文奖、在场主义散文提名奖。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他退休之后将故乡高头村的故事写成《河槽人家》,其中既可领略宏大的历史场面,也可看到生活的细枝末节。通过本书,他希望建构“河槽”这样一个文学地域:它不同于那些一马平川的土地肥沃的平原、也不同于贫瘠的山川丘陵,而是被一条小河贯穿的,一幅小小的、却又灵动的风情画。

宁志荣,1963年生,万荣县里望村人。幼承家训,受到良好的熏陶,大学期间开始在《山西文学》《诗刊》等刊物发表作品。大学毕业后,在山西人民出版社从事编辑工作,多篇作品散见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上海文学》《黄河》《青年文学》等报刊,著有《北方的记忆》《薛瑄传》《煌煌后土》等十余部作品。曾获山西省诗歌竞赛一等奖,赵树理文学奖等。

(七)

进入新世纪之后,运城作家队伍不断壮大,文学事业更加繁荣,涌现一大批优秀作品,一些中青年作家取得了更为突出的成就。

王西兰发表了多部(篇)小说散文,有篇目被《散文选刊》等选载,还有篇目被翻译为外文介绍到国外,出版有报告文学《中国农民原贵生》、长篇文化散文《大唐蒲东》《不朽关公》等,在文坛产生重要影响。他的长篇文化散文《大唐蒲东》磅礴浩荡,文采激扬,把如今荒凉破败的一处废墟,全方位地复原为大唐盛世的一座文化名城。文明破解与文学思考熔铸一炉,认知价值与审美情趣交相辉映,文化高度与文学追求珠联璧合,是一部实践了“文化高度,文学手法”艺术追求的佳构巨制。他的长篇文化散文《不朽关公》剔除艺术虚构,辨析负面评价,厘清封建迷信,还原了一个具有高贵品质和伟大精神的关公形象,受到读者和海内外关公文化界的广泛好评。

谭文峰发表了多部小说与影视剧作,其中《阿霞》《西口长歌》《我的土地我的家》等,曾获得多种奖项,并有小说被《新华文摘》《小说月报》《小说选刊》转载,且入选20多种选本。他的作品大都取材当今现实,聚焦乡村热点,把眼光投射到整个乡村的生存状态和生存环境,透过乡村生活表象,剖析传统痼疾,展示民族心理,直面社会时弊,现实性、沉重感、忧患意识构成了其小说的基本情调,其本人也成为全国乡土文学的代表性作家之一。

张雅茜的多篇中短篇小说,发表在《黄河》《上海文学》《北京文学》《中国作家》《十月》等著名刊物上,还出版了多部小说集和长篇小说《依然风流》《烛影摇红》《此生只为你》等,在文坛具有重要影响。其中中篇小说《角儿》,被《新华文摘》和《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转载;中篇小说《磨坊与紫色》《女儿石》和短篇小说《盲》,被《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转载。长篇小说《此生只为你》,评论界给予了较高的评价,被认为“是2009年山西文坛一部不可多得的长篇小说”“是山西女性写作的一个丰美的硕果,也是山西文坛近年来一部珍贵的、有着独特芬芳的重要的长篇小说”。浓郁的河东地域文化气息,挖掘和探索在这种地域文化中成长起来的女性的命运,准确地把握和描写女性的心理,是她小说的一大特色。

高菊蕊曾挂职于永济蒲州镇,深刻体会到中国农村民主的脚步,丰富的经历和细致入微的生活体验,奠定了她良好的创作基础,《生长的月亮》《纸天鹅》《公民》《狗狗走了》等作品刊登在《黄河》《中国作家》等刊物,曾多次被《小说月报》《中篇小说选刊》转载。著有中篇小说集《一条通往天堂的路》《公民》等。其中,《一条通往天堂的路》,以独特的视角,真切的叙述,再现了一位生产队长在特殊年代面对村民饥饿而走向犯罪的故事,揭示了深刻的社会内容,表现了人的精神救赎与升华,给人以深刻的警示。她的作品生活内容丰富,艺术描写娴熟,主题思想深刻,在文坛具有重要影响。

魏荣汉,1999年开始发表作品,陆续发表和出版有中篇报告文学《风风雨雨选村官》和长篇报告文学《昂贵的选票》《我们仍然在路上》以及报告文学集《中国基层选举报告》。其中,《昂贵的选票》记叙的是发生在河津市老窑头村的“贿选”大案,发表于《报告文学》首篇(连载),并加了编者按,引起普遍关注,荣获徐迟报告文学奖,并在2009年新中国成立60年报告文学大检阅中,成为30部“新中国60年优秀报告文学奖”作品之一。《风风雨雨选村官》出版后,《人民日报》很快以《乡镇党委书记现身说法,好》等为题,连续发表4篇评论,在全国引起关注。《中国青年报》《南方周末》《半月谈》《新民周刊》《瞭望》《人民代表报》等各大媒体纷纷发表评论或连载,中央电视台对作者进行了专题采访。媒体评论,该书的价值远远超过它的文学性,它是中国民主政治的活教材。报告文学集《中国基层选举报告》出版后,媒体的评论是:“这是一卷基层民主选举的真实记录,一部中国村民自治历史的缩写,它将发源于基层、根植于民众、上升为国家法律、符合我党一贯方针的基层民主选举过程,真实地记录了下来。”

冯浩从20世纪80年代起即在文坛崭露头角,陆续在《黄河》《清明》《青年作家》等大型刊物上发表了30多篇中短篇小说,结集出版了中短篇小说集《八月》、中篇小说集《红蝴蝶》。其中,中篇小说《腊月腊月》与《1976年的春天和夏天》获《黄河》杂志优秀小说奖。中篇小说《月桂月桂》被选入中国当代爱情作品争鸣书系(今日中国出版社,1995)。中篇小说《月桂月桂》和短篇小说《旱季故事》先后被《作品争鸣》转载,并发表同期评论,对其艺术探索给予肯定。冯浩的小说创作注重艺术感觉,善于渲染气氛和营造意象,通过一种气氛和意象来突显小说人物的心理、命运,语言简洁明快,给人一种写意和空灵的感觉;在结构上更是不拘一格,跳跃性强,具有了一定的现代意识和审美思想,带有先锋小说的一些艺术特征。

曹向荣发表了多篇中短篇小说,多篇被《小说选刊》《小说月报》转载,结集出版有短篇小说集、中篇小说集,曾被省作协选送鲁迅文学院高研班学习,被中国作协确定挂职深入生活,成为有一定影响的文坛新秀。

冯建国醉心文化,热恋故土,笔耕不辍,硕果累累,有二十几本文化散文问世,约500万余言。较著名的有《千年河东》、《走遍河东》(13卷)、《万世人极关云长》、《祸起大河东》等,并获“五个一”工程奖,在文坛具有重要影响。

韩振远发表了数量颇丰的散文作品,还发表有一些中短篇小说,出版有多部散文集和《走近运城》《秦晋之好》等长篇文化散文,在文坛具有重要影响。

徐小兰出版有小说集《无处辉煌》,小说散文集《女人如月·桃花祭》。其中,短篇小说《桃花祭》、中篇小说《水镇飘雪的早晨》由《山西文学》重点推出,配发了同期评论《女性的梦魇》及创作谈《生动与温暖》;中篇小说《风流女人》入选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女性中篇小说选》。对女性生存、命运及心灵的深切关注,是她小说的一大特点。

管喻,出版长篇小说《死海螺碟》《太阳穹窿》及历史小说《神勇关羽》等,并编撰出版万荣笑话系列图书多部,在文化界颇有影响。

李云峰,新世纪之后由散文、小说写作转型为评论写作,发表了较多数量的评论文章,其中《德艺双馨入世未》《历史剧如何面对历史》《张艺谋,你可以成就但不可以败坏中国电影》先后获“山西省文艺评论奖”,成为在全省有一定影响的评论家。由他长期担任主编的本地文学刊物《河东文学》,对培养作者、推动创作,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王振川,现任山西省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运城市作家协会主席。他精谙文史,勤于笔耕,出版《吏事千秋》《天理良心》《龙争虎斗中国史》《于成龙传》《魏风悠悠》等著作,发表叙事散文及读书随笔多篇。其中《吏事千秋》《于成龙传》《廉能第一于成龙》曾获山西省“五个一工程奖”优秀图书奖。王振川的作品风格亦如其人般简单质朴,善以平和冲淡的语言娓娓道来,通俗易懂,却不乏思想的深度与广度;情感内敛不张扬,却常能引发读者的共鸣。

杨铁军,现任山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主要从事英语文学翻译与诗歌创作,曾出版诗集《且向前》《蔷薇集》《和一个声音的对话》及翻译作品《林间空地》《电灯光》《奥麦罗斯》《想象一朵未来的玫瑰·佩索阿诗选》《诗的锻造》等。其中,《想象一朵未来的玫瑰·佩索阿诗选》获选2019年深圳读书月“年度十大好书”,《奥麦罗斯》先后获得2019年袁可嘉诗歌翻译奖与第八届鲁迅文学奖。

王秀梅,曾用笔名王梅宏,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运城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曾在《人民日报》《工人日报》《中国青年报》《山西文学》等各级报纸杂志发表散文、新闻作品200余万字,出版有散文集《河之干集》《贴地飞行》及历史人物传记《寂寞国士姚以价评传》等,曾获赵树理文学奖、人民日报新游记征文二等奖等。王秀梅的散文风格以“真情自然”为核心,融合细腻的写景叙事与人文哲思,呈现兼具古典韵味与生活诗意的审美特质。

姚灵芝,大学毕业后一直从事文学编辑工作,现任运城文学院院长、《河东文学》主编。参与编辑大型系列图书《河东五十年优秀文艺作品选》(11卷)、《河东历史文化丛书》(4套20本)、《蚩尤文化丛书》(1套4本)、《典藏古河东丛书》(11卷)及长篇文化散文《大唐蒲东》、长篇纪实文学《中国农民原贵生》等近百本,曾获得运城市优秀出版工作者称号,参与编辑的图书曾获得赵树理文学奖。1991年开始发表作品,主要从事散文和文学评论创作,发表作品数十万字,散文作品《载不动的乡愁》被《读者》转载,并被收入《感恩故乡》一书;文学评论《古典美学的现代演绎》被收入《山西文学批评新实力》。

另外,任育才、李敬泽、王兆福、陈寿昌、杨殿梁、申大局、刘锁爱、袁省梅、李立欣等一批作家,也发表和出版了多部优秀作品。

(八)

因故中断15年的山西“赵树理文学奖”恢复,高菊蕊的中篇小说《一条通往天堂的路》、张雅茜的中篇小说《角儿》、王西兰的长篇散文《大唐蒲东》、谭文峰的电视剧本《阿霞》(与人合作)获“2004—2006年度赵树理文学奖”;曹向荣获本届“文学新人奖”。魏荣汉报告文学《昂贵的选票》、张乐朋短篇小说《驳壳枪》、王兆福儿童文学《动植物智趣儿歌》获“2007—2009年度赵树理文学奖”;韩振远的短篇小说《炭河》、任育才的报告文学《为善的涑水》、陈寿昌的儿童文学《六二班的故事》获“2010—2012年度赵树理文学奖”;杨殿梁中篇小说《蝴蝶传说》、管喻儿童文学《死海螺碟》获2013—2015年度“赵树理文学奖”,李云峰获本届优秀编辑奖;王西兰、冯浩的报告文学《中国农民原贵生》获2016—2018年度“赵树理文学奖”;袁省梅《流动厨房》、王秀梅《寂寞国士姚以价评传》、刘纪昌《扶贫纪事》获2019—2021年度“赵树理文学奖”。

同时,谭文峰短篇小说《仲夏的秋》获《小说选刊》“全国最佳中短篇小说奖”;电视剧《阿霞》(与人合作)获“全国首届农村题材优秀电视剧奖”;电视剧《我的土地我的家》获“第29届电视剧飞天奖一等奖”,“第27届电视剧金鹰奖”,全国“五个一工程奖”;电视剧《警察本色》《西口长歌》获山西“五个一工程奖”;长篇报告文学《风从塞上来》获山西“五个一工程奖”。魏荣汉报告文学《我们仍然在路上》获“徐迟报告文学奖”;报告文学《昂贵的选票》入选中国报告文学学会“新中国60年30篇优秀报告文学作品”;其《风风雨雨选村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资助出版,他本人受邀参加美国总统大选活动并作了发言。韩振远散文《苹果与女人》获中国散文学会首届“郭沫若散文随笔奖”。李云峰多篇论文获山西省文艺评论奖。

另外,近年来,以山西省委宣传部名义出版的“三晋百部长篇小说”“三晋百部历史文化名人传记丛书”系列作品中,有运城作家4部长篇小说:王西兰的《送葬》,冯浩《西望长安》,刘志兆《舜瞳》,张雅茜《此生只为你》;4部名人传记:王西兰《关羽传》,王振川《于成龙传》,韩振远《郭子仪传》,李云峰《司空图传》。

以山西省作协山西文学院名义出版的“晋军新方阵”系列作品集中,已出版运城作家作品3部:曹向荣《打街》,马牛《烛房羽客》,卢静《谁谓河广》。

在省作协“北岳风中国原创长篇小说系列”中,已出版运城作家作品两部:曹向荣《玉香》,袁省梅《羊凹岭》。

省作协精准扶贫系列:刘纪昌《扶贫纪事》,苏风屏《驻村帮扶的日子里——民情日志(节选)》。

女作家协会“女书系列丛书”中的运城作者与作品有:王晓红《目光取暖》,张建群《河东访古》《青台》,段巧霞《阳光普照的彼岸》,闫小娟《漫行散记》等。

(九)

毋庸置疑,运城文学百年发展历程中,有过辉煌鼎盛,也有过低迷沉寂。但综而观之,作家代不乏人,佳作层见叠出,在山西文学史上留下了可圈可点的业绩。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以李逸民、义夫为代表的一代优秀作家,植根人民沃土,坚守文学本真,创作出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为运城文学在山西,抑或在中国文学界赢得一席之地。改革开放后,王西兰肩负历史使命,晓耕夜耘不辍,创作出不少质量上乘的作品,或反映现实生活,或表现地域文化,或讴歌时代风貌,或洞悉人情世故,真正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尔后,一批中青年作家脱颖而出,为运城文学的发展与繁荣,笃行不怠,功不可没。

展望未来,运城文学界使命在肩,任重道远。相信运城老一代作家宝刀不老,新一代作家砥砺奋发,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作品,铸就运城文学的再度辉煌。

(本文在形成过程中,承蒙王西兰、毕星星、李清水、李云峰、姚灵芝诸先生提供资料,特致谢忱!)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