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04-17
先坐绿皮火车从杭州到西安,再从西安坐高铁到运城,然后让家人开车接回闻喜……上千公里的路程,跋涉二十多个小时,高焕意不图啥,就为了能够准时参加4月10日的“诗联赶集”活动。
高焕意是闻喜县诗联学会西区分会负责人,前不久她前往杭州旅游。“诗联赶集”是闻喜县诗联学会20多年来一直坚持的一项诗联学习交流活动,定于每月10日进行。
4月10日,又到了一月一次的“赶集日”。为了赶上这个“集”,身在杭州旅游的高焕意提前做了返程攻略。当会员们得知她的这个举动,纷纷撰联以贺——
谭淑珍作“山千程,水千程,千里归乡为一念;诗满纸,词满纸,满堂唱韵聚群贤”。
王永福作“争分夺秒,千里赶联集,不改痴情传韵律;废寝忘食,一心兴国粹,再添信念抖精神”。
何沁学作“奔赴者何为,凭一腔热爱,两行魅力,越三川四岭,赶集写就五福韵;诗联心永驻,携十份痴情,九畹雅怀,衔八纵七横,圆梦唱红六代歌”。
……
数十件诗联作品,情真意切,鼓舞人心。看啊!这哪是什么学会?分明是诗联砌成的精神家园。这个家园有关爱、有情怀、有激励,更多的是感动。
诗心不老,联意长存。感动不止于高焕意的千里“赶集”。还有——
94岁的金展先生在泛黄的联稿上,种下一行行精神的麦穗。他说,“平仄是我的节气,对仗是我的田垄”。
90岁的张立科先生把岁月研成墨,纸上的每一笔都是回家的路标,指向那个永远亮着联灯的屋檐。
88岁的史彩莲女士用白发梳理着365个对句。她说,“每个字都是我的家具,摆在这间叫‘学会’的屋子里”。
年轻的会员朱素琴,这样评价她与学会的情谊:“心灵存放处,思想寄托地。”并撰联:“两行文字筑成墙,遮风挡雨;一室墨香暖似被,安梦栖心。”
……
“行李箱里装着江南的烟雨,要洒在学会门前的联田里。”人人都如高焕意,何愁诗联传承不胜意。 (记者 景斌)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