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武汉晚报时间:2025-01-21
中国人喜食瓜子的传统始于何时?
有一个先决条件,有瓜子要先有瓜。作为非洲土产,西瓜什么时候传入中国,时间尚无定论。反正,公元953年的《陷虏记》,就出现了“西瓜”的身影:“遂入平川,多草木,始食西瓜……大如中国冬瓜而味甘。”
等到瓜子第一次被书面记载,已然是宋朝的事了。彼时,著名的全国性地理总志《太平寰宇记》中第一次记载了“瓜子”。小小的瓜子,以幽州土特产的面目出现。也就是说,1000多年前的“老北京”就嗑上瓜子了,那叫一个地道。
到了元代,瓜子越来越火。当时的“实用农用手册”《王祯农书》就说:“(西瓜)其子爆干取仁,用荐茶易得。”
到了晚明,嗑瓜子登上大雅之堂,成了皇家活动,明神宗“好用鲜西瓜种微加盐焙用之”。
清代初年,瓜子的街头地位已经堪比今天的奶茶,孔尚任的《节序同风录》中就有“炒西瓜子装衣袖,随路取嚼曰嗑牙儿”。
再后来,嗑瓜子就变成了年俗,吴越广为流传的《岁时歌》记载:“正月嗑瓜子,二月放鹞子,三月种地下秧子,四月上坟烧锭子。”
先人们脑中根深蒂固:没有瓜子,就过不好年。
虽然现在葵花子当道,大有抢走“瓜子”之名的架势,但实话实说,西瓜子才是传统中式点心里的“瓜仁本仁”。比如,《红楼梦》里令人肃然起敬的“内造瓜仁油松瓤月饼”(宫廷限定联名款五仁月饼),用的就是西瓜子。
有人也许要问了,为什么都是西瓜子,葵花子不配有姓名吗?其实,等到葵花子流行全国,已经是民国时期的事儿了。
明代,随着地理大发现的推进、西方商团来华,向日葵作为观赏植物登上了中国大陆。到了晚清,葵花子的食用价值仍未被国人发掘,只是偶尔有“子生花中……可炒食”的记录。
直到民国初年,《呼兰县志》中才出现了“葵花,子可食,有论亩种之者”。新中国成立后,食用向日葵(食葵)和油用向日葵(油葵)在中国北方全面开花。
向日葵非常耐盐碱,适合在北方种植,且种向日葵可以肥田,其茎烧成灰后加水熬干可以当肥皂用。葵花子的种植面积扩大、产量扩大,人们也就对它加大了关注,研究各式各样的吃法,生的、熟的,炒的、煮的,甜的、咸的,各式各样的葵花子开始在大街小巷的副食品商店、流动小摊上出现。 (《武汉晚报》)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