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团结报时间:2024-07-10
□吴婷芳
中国是“水果之王”猕猴桃的故乡。在还未被人工栽培的古代,猕猴桃的身影就已经开始出现在我国各大典籍之中了。
对于猕猴桃的最早记载要追溯到《诗经》。在《桧风·隰有苌楚》中提到,“隰有苌楚,猗傩其枝。夭之沃沃,乐子之无知。”这里所说的“苌楚”就是指猕猴桃。
“猕猴桃”最早由李时珍命名。在《本草纲目》中李时珍写道:“其形如梨,其色如桃,而猕猴喜食,故有诸名。”东晋郭璞还把它在《诗经》中的名字注为“羊桃”。此外,猕猴桃在古代还有诸如猕猴梨、毛木果等别称。
唐代《本草拾遗》中介绍了猕猴桃的药用价值,“猕猴桃味咸,温,无毒,可供药用,主治骨节风”。据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猕猴桃可“止渴,解烦热,下淋石,调中下气”。可见猕猴桃既能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又能生津润燥、解热除烦,药用价值很高。
唐代岑参在《太白东溪张老舍即事·寄舍弟侄等》中写道:“中庭井阑上,一架猕猴桃。”猕猴桃在古代本就不是名贵之树,生在山野,长在山野。特意挖之,将其移栽到庭院,点缀小院之余,也可领略它那种超然豁达之感,这或许便是古人生活的雅趣。
宋代药物学著作《开宝本草》如此形容猕猴桃:“其形似鸡卵大,其皮褐色,经霜始甘美可食。”椭圆形的果实,褐色外表皮上覆盖着诸多浓密的绒毛,撕开果皮,内在绿莹莹的果肉里夹杂着许多黑色点状的种子。轻咬一口,冰凉酸甜,回味一下还会有些苦涩的感觉。这样的果实,确实颇有些山间野果之味。现如今,通过人工培育和品种改良,酸甜可口、营养丰富的猕猴桃被誉为“水果之王”,深受人们的喜爱。
(《团结报》)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