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山东工人报时间:2024-07-10
□刘凯
从七月中下旬开始,全国各地的大中小学生又该放暑假了。现代学生有假期,古代时学生放不放假呢?答案是肯定的,古代的学生也休寒暑假,只是名称不一、内容不同罢了。
从汉武帝时期开始,官方创办的学校就出现了,这就是史书上记载的“太学”。太学相当于国立大学,就读的学生称作“太学生”。那时,太学生就有休假了。隋唐时期,太学逐渐发展为“国子监”,成为那个时代国家投资创建的最高学府,在国子监里就读的学生称为“监生”。在明清一些小说、演义中,经常可以见到“监生”一词。据史料记载,在国子监里就读并不是一件舒心的事,监生们抛家舍业、不远万里聚到京城就读,非常辛苦,于是朝廷就为这些古代的大学生们设立了休假制度。他们的假期有三种——
第一种是“旬假”。这是一种常假,规定每十天休息一天。有点近乎于我们现在的双休日休假制度。10天休一天,对于离家较近的学生来说,可以匆匆忙忙到家里看一眼;而对于老家在外地的学生们来说,根本不够回家的行程时间,所以国子监干脆规定:旬考之后休假一天,外地学生不许回家。
第二种是“田假”。也即我们现在俗称的“农忙假”。《新唐书·科举制》中明文记载:“每年五月有田假。”即每年农历五月,学生们可以休假——此时麦子成熟,学生回家下地割麦,所以称作“田假”。田假大体相当于现在的暑假,假期为一个月左右。如果学生离家较远,往返时间较长,可以向校方申请延长假期。不过,这一个月的假期是“净假期”,不包括路程上花费的时间。所以古代学生的暑假“待遇”还是较好的。
第三种是“授衣假”。《诗经》中有“九月授衣”的记载;《新唐书》中有“九月有授衣假”的明确记载。所谓“授衣假”就是指时令进入九月(农历),已近秋天,气温渐凉。学生可以回家去取过冬的衣服。“授衣假”大体相当于寒假,假期也是一个月(不包含路上花费的时间)时间。为防止学生因长假而荒废学业,校方规定:凡逾期未返校者,一律开除学籍!这招挺管用,据史书记载,国子监的学生们极少有“超假”不返校的。
那么,学生平时如果遇到了紧急事,如家中老人去世,而又未赶上“旬假”“田假”和“授衣假”,该怎么办?也好办,学生可以直接向皇帝请假,皇帝金口玉牙,准几天假便休几天假,弄好了,还可以赏赐几十两“丧葬仪”呢! (《山东工人报》)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