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尉满囤:倾力打捞夏县乡村记忆

来源:运城晚报发布者:时间:2024-03-29

□尉惠全

尉满囤 (摄于2016年)

20多年如一日,走村串巷,孜孜矻矻,采访研究,终成一部皇皇巨著。约48万字的《村名·轶事·传说》一书,是一本夏县地域乡村文化书籍,有着独特的历史和传统文化,承载着丰富的民俗和文化底蕴。近日,笔者走近《村名·轶事·传说》一书的作者——九旬老人尉满囤。

一个村子的起始,就是这片热土的故事,一个村名的唤起,就是这片热土的文化,人类文明是从村落开始向前发展的。尉满囤是山西大学的毕业生,多年从事行政工作。20多年前,退休后的他下决心完成前辈没有完成的乡村文化收集工作,然而,这是一项非常繁重的工作。文化是劳动创造的,他要到劳动人民群众中去挖掘乡村文化。

千辛万苦探访路

夏县,“七山二川一丘陵”,总面积1352.6平方公里,山区面积占了70%多。360多个自然村几乎全部在山区,加之行政村,山区里的村庄近500个。右肩一个水壶、左肩一个挎包、装一个笔记本、揣一支钢笔,成了尉满囤退休后的装扮,这些物件也成了他的行囊和伙伴。一辆老式自行车,是他在山下平川区的交通工具。自行车骑丢了,他又买了一辆小摩托车,70岁时开始学习骑,此后这辆小摩托车就成了他的新伙伴。

月夜行山路,雨天走泥泞,摔倒了爬起来继续前行,摔伤了病愈后接着出发……他不因艰辛和年迈而止步,登上每一座山峰之巅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迈情怀,激励着他在重峦叠嶂中寻找村庄。

千家万户结厚谊

走访谁呢?这是一个难题。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尉满囤多方联系,打听到哪个学校、联校开会,就赶到哪个学校、联校。而后,每到一个村就找村干部,很多村的村干部年轻化了,对村的起源、村史等一般不是很清楚。一次,到了一个没有熟人的村庄,他去找村干部,村干部问他:“谁派你来的?”他微笑着说明了来意,村干部说:“前面第二条巷头一家有位年龄大的老人,你去问问他吧。”

没有快捷的办法,尉满囤只能用笨办法,一个村庄走访两次三次不清楚,就七次八次地走访,直到了解清楚。

在走访山区村庄时,尉满囤经常夜里不能归家,只能住在乡镇的小旅店。一次,他和同房间的村民聊天,说他计划第二天去一个村庄走访,村民高兴地说:“那是我们村,明天活儿不干了,我给您带路陪您去。”到村民家后,恰巧村民的父亲认识他,问他:“你是老尉家的三娃吧。”村民的父亲异常激动,亲切地给他沏茶倒水,吩咐儿子赶快去地里掰嫩玉米走时给他带上,还召集村里老者给他详细讲解村情、村史、村貌……

他在十几年如一日的千家万户走访过程中,与许多村民结下了深厚的友情。

千方百计查信息

从民间挖掘收集到的许多资料均来自村民口述,多依据村里老年人的讨论和一些家谱记载分析而来,很难判定其准确性,只可作参考,不能当结论。那么,如何确定收集到的信息的准确性,就又成了一个难题。

尉满囤不辞劳苦,到处寻找资料书籍,先后多次跑太原走运城,寻找熟人查阅史料,参阅了《解州全志》《夏县志序》《夏县文史资料》《山西省水利志》《运城地区水利大事记》《夏县革命老区》《中国共产党夏县大事记》《夏县民间文学集成》等多部史书典籍。

夏县的许多村名与水有关联,如东浒、西浒、东河头、西河头等,村民也说不出缘由。为此,他专程跑到省水利厅询问专家,查阅《山西省水利志》,才调查研究出结果:在古禹王时代,夏县有条运粮河,这些村名由地处运粮河的位置而得名。

有些村庄无史料、志书、典籍可查,还有些传说中的古村名难以考证。如北山底村,他就曾多次走访调查。史载,商代有巫咸、巫贤父子二人,精通阴阳八卦,会观星、善占卜。巫咸被视为中国最早的天文学家。县志载:“巫咸,仕商第九代帝王太戊,官拜左丞相,巫贤仕十三代帝王祖乙,官拜右丞相。”

后来,人们将巫咸、巫贤父子住过的瑶台北葫芦山脚下的葫芦坡村,称为巫咸故里。县志载:“旧号巫咸里更名商相坊今为南商里。是父子仕丞相后,更名商相坊。清朝又叫南商里,因位于瑶台北葫芦山下而后叫北山底。”

传说中的葫芦坡村没有任何记载史料可查。一天,尉满囤正在村中走访,发现一村民的阁台沿上垒着一块石碑,字面朝上,有巫咸父子字样。他立即联系了文物部门,并向村民了解情况。后来继续走访时,他又在村边一枯井旁发现一块葫芦坡村打井捐款碑,传说中的葫芦坡村名得到了印证。他欣喜若狂,仔细向村民了解后得知,修路时涵洞盖板都是石碑。彼时时间已晚,在村民带领下,他携手电筒钻进涵洞,碑文正好朝下可见,内容与巫咸父子有关。他立即又电话联系了文物部门的同志,并向县委反映了情况,县委非常重视,重修涵洞保护文物,这些石碑现在均由文物部门保管。

千淘万漉终成书

挖掘收集到民间传说、村名来历等信息许多条,如何去其糟粕、存其精华?

村庄名字,一般依据当时社会重大历史事件而命名,依据历史名人而命名,围绕河流水系而命名,依据地形特点而命名,依据首居者姓氏而命名,依据首居者姓氏和地理位置而命名。每个村庄都有其传说、历史故事、风俗习惯,尉满囤都会精心取材、归纳、整理,力求对每个村庄的起始介绍字数控制在1500字内,保证语言精练,通俗易懂。

历经几年取材到位,但尉满囤不会电脑,要出书就必须让编辑先审阅。他在稿纸上以正楷字体将48万字手写了一遍,2016年,他想这是个人行为,就自掏腰包将内容分上中下三册进行了集结,而后收到不少反馈意见,又进行修改,写了《续篇》。2023年,夏县县委党史研究室和夏县地方志研究室,将这些内容作为夏县地域传统文化民情资料,重新编印了尉满囤的《村名·轶事·传说》一书。该书对丰富农村文化生活、乡村振兴都具有重要意义。

尉满囤老人如今年逾九旬,已背曲腰躬,步履蹒跚,登门拜访他时,他正手拿放大镜潜心研究夏县文史和乡村文化。他对这片热土的热爱和老骥伏枥壮心不已的研学精神,令我们肃然起敬。夏都文明、乡村文脉在他20多年如一日的打捞梳理中绽放了新时代厚重的光华。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