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史>

春到人间草木知

来源:运城晚报发布者:时间:2024-02-06

□郇蕾

“春风东来暖如嘘,过拂我面撩我裾”,伴着徐徐东风,立春拉开了春天的序幕。春天的面纱自此揭开,从此淅淅沥沥的小雨将代替飘飘洒洒的雪花。

雪消风自软

春雪是冬春交接时的延续,是雪与雨移交时的不舍。唐代诗人韩愈钟情于春色,但此时的春色却不领情,摆出欲迎还拒的扭捏姿态,吊着诗人的胃口。望着纷纷扬扬的春雪,诗人浪漫的情怀得到了宽慰,一首清绝的诗作瞬间而就:“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诗人不再对春色翘首遥盼,刚萌发的新芽也不再让他满足。他眼中的春雪,已化作花瓣穿飞于树丛间,装扮着人间春色,给初春增添了浓浓生趣。

古人将立春分为三候: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蛰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转暖的东风融解了冻土、冰层和残雪;在东风的呼唤下,蛰居的虫类开始苏醒,感知着外面的温度,有了爬出洞外的想法;河里的冰冻开始融化,鱼儿浮到水面游动,水上的碎冰片好像被鱼儿背负着一般,缓缓流向下游。三候对接紧扣,展现出一幅春风浩荡、冰雪消融的迎春图。

已觉春心动

节气命名排序,是祖先历经无数个年月细察考证,在节气与物候等谐和一致后,才最终确定下来。

当周朝以冬至为岁首时,立春还处在一般节气的位置;当秦朝将农历十月作为正月时,立春茫然不知所措;直到汉代将立春作为岁首节气,立春才有幸成为开端节气延续至今,赢得万民敬仰。

“暖雨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大自然跳动的春心是在地气升腾中形成的,敏感的诗人在春寒料峭中,最先察觉出春心跳动。于是他们选在初春晴朗日,或结伴出游,或独步荒野,感悟着春心,激发着诗心,诗情迸发,便有了“春心不语弦解密”的优雅和“陌头香骑动春心”的浪漫,有了“望帝春心托杜鹃”的豁达。正如宋朝范成大“千里春心吟不尽”的诗句一样,万物竞发之时,谁的春心不在萌动呢?

迎春辞旧岁

“迎春正启流霞席”“条风半拂柳墙新”,迎春蕴含着自然节气的立春和人文节日的春节两部分内容。

古代立春时,皇帝要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举办迎春仪式,祈求五谷丰登,国泰民安;而后扶犁扬鞭,行天子率耕之礼,以体悟稼穑的艰辛,给农夫做出耕作表率,也为务农者带去自信。此项仪式称为“赶春牛”,体现了古代帝王对农业的重视,对粮食的珍惜。

整套仪式结束,再赏赐群臣,布德令施惠万民,这种活动影响深远,后来发展成为一项全民迎春活动,也逐步成就了现在春节的热闹氛围。

农耕时代报春是不可或缺的仪式。立春前一日,两名艺人顶冠饰带,一称“春官”,一称“春吏”。这两个人沿街高喊:“春来了。”俗称“报春”。无论士、农、工、商,见了春官都要作揖礼谒。

民间将立春称为“打春”是有历史渊源的。为劝农耕作,在立春前一日,村里的管事者在东郊田野用泥土塑一头土牛,也叫“春牛”,旁边放置耕具和牛鞭,立春时由村里的田把式和德高望重者执鞭抽打土牛,直打得“泥牛鞭散六街尘”。土牛散落的土块,被众人抢着带回家,撒入院落或牛圈,象征当年的庄稼丰收和牛仔连续繁衍,民间将打土牛的活动称为“打春”,久而久之,“打春”成为立春的别称。

 (《兵团日报》)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