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史>

明代的好邻居

来源:发布者:时间:2024-02-01

刘伟恒

明代同样重视引导邻里和睦相处,“劝民向善、和息无讼”。明初,太祖朱元璋即颁行以规劝内容为主的《教民榜文》,其中规定:“民间户婚、田土、斗殴相争一切小事,不许辄便告官”,否则“先将告人杖断六十,仍发回里甲老人处断”。让百姓间的一些小事解决在村里,不去激化矛盾,自然就促进了邻里关系的和谐。

明代著名廉吏海瑞曾说过:“词讼繁多,大抵皆因民俗日薄人心不古,惟己是私,见利则竞。而又伦理不淳,弟不逊兄,侄不逊叔,小有蒂芥,不能相事,则执为终身之憾,而媒孽讦告不止。不知讲信修睦,不能推己及人,此讼所以日繁而莫可止也。”

值得一提的是,明代人们已经把邻里关系的处理当作一种道德规范,成为人们获得社会地位和社会认可的一个重要途径。不少明代的高官权贵和邻居打交道,谦虚谨慎、友善和睦,为百姓做了好榜样。明礼部尚书杨翥就是一个典范,据《寓圃杂记》载:“杨先生翥为修撰,居京师。邻家有失鸡者,指其姓而骂,家人以告。先生曰:‘坊市中不独我一家姓杨。’又一邻,居其隘,雨至必从先生家出水,甚受其污湿之患。家人复告,先生解之曰:‘晴干日多,雨落日少。’其德量类此。”久之,杨翥的宽容忍让感动了邻里,乡邻纷纷到他家道歉。某年,有贼人密谋欲抢劫杨家财产,邻居听说后主动帮助守夜防贼,使杨家免受劫难。

据《明代人物轶事》记载:明万历十九年,政务宽大、世称长者的宰相申时行退休回乡下老家定居,因需要扩修府第,想把周围邻居的房屋买下。其他邻居大都搬迁了,唯有一做梳篦买卖的小工匠坚决不愿出售他的旧房,申府的扩建计划因此而受阻。申时行没有动用任何手段,而是叫家人去小工匠家买来几把梳子,放在自己身边。每当有客拜访,他便拿出梳子一边梳理头发,一边对客人称赞这梳子的好处。果然,不少官绅士人,纷纷去买小工匠的梳子,小工匠的生意日渐红火。两年后,小工匠觉得自己的房子偏僻、破旧又狭窄,和自己蒸蒸日上的事业不相称,于是亲自登门,把房子卖给了申府。申时行的境界确非一般,堪称邻里和睦相处的典范,因而赢得了乡亲的尊重与爱戴。

(《西安晚报》)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