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发布者:时间:2023-11-03
□王爱军
东晋诗人陶渊明出身名门,曾有着“猛志逸四海”的志向。他淡泊功名,为官清正,因不愿与腐败官场同流合污,数度辞官。后来因为仅靠耕种田地,难以养活一家老小,亲戚朋友都劝陶渊明出去谋个一官半职,迫于生计,他只好答应了。
晋安帝义熙元年,已过“不惑之年”的陶渊明出任彭泽县令。有一天,县里的小吏报告说,浔阳郡的督邮前来检查公务。这个督邮素来以贪婪闻名,每次都以巡视为名向辖县索要贿赂。陶渊明闻报起身准备去迎接,县吏却拦住他说:“当束带迎之。”意思是应当穿戴整齐、备好礼品、恭恭敬敬地去迎接督邮。
一向清高的陶渊明看不惯这种倚官仗势之人,一听还要穿起官服对这个督邮行拜见礼,气不打一处来。他说:“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我不愿意因为五斗米的俸禄就卑躬屈膝,低声下气地向这种小人献殷勤,说完便挂冠而去。陶渊明以“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风亮节,留下了一段有关气节的佳话。
俗语说,“人穷志短,马瘦毛长”,人在困厄的状态下,最容易丧失志向和原则。在儒家的气节观中,对待富贵贫穷应该做到“穷不失义,达不离道”,人要能够经得起饥寒愁苦、声色货利等考验。
“穷”与“达”是人生经常遭遇的两种境遇,能做到不因境遇变迁、人生穷达而失去对道义的坚守是难能可贵的,是对一个人气节与操守的最好体现。 (《天津日报》)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