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发布者:时间:2023-06-30
□李治安
春秋战国,因剧烈的社会变革而“礼崩乐坏”,“学在官府”的旧秩序被打破,应运而生的是私学和士人。二者的结合,直接孕育了诸子学各流派,并在相互争论诘难中呈现中国思想史上空前的兴盛繁荣,史称“百家争鸣”。
儒家学派由孔子创立,“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崇尚礼乐,以仁义为基本范畴,关注人性与教化。儒学偏重“助人君顺阴阳名教化”“列君臣父子之礼,序夫妇长幼之别”,虽然在当时政坛上难以推行,但在塑造传统社会政治、伦理和社会文化的基本精神方面扮演着主要角色,对后世影响最大。
道家创始人老子最早提出道为万物本原,崇尚“道法自然”。庄子更是鼓吹“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亏也”,追求虚无自在与认识论的相对主义。道家一直和儒家并称,所包含的哲理智慧最为丰富深邃,对哲学及宗教发展影响重大。
墨家学派鼓吹“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的尚贤说,主张节用及非乐、节葬,推崇“兼相爱,交相利”。墨家注重下层现实,曾经是与儒家对垒的显学。
法家代表人物商鞅、申不害、慎到和韩非,推崇法、术、势,倡导“耕战”和君主专制,主张以君主、国家为中心和尊君卑臣,在列国争霸和兼并过程中大行其道,对建构秦以降皇帝专制中央集权体制具有重要意义。
名家主要分析讨论形名逻辑关系。惠施注重“合同异”,公孙龙强调“离坚白”,其“白马非马”说,颇有影响力。
阴阳家试图用阴阳和五行理论去解释世界,用五行相克相生的关系去探寻“五德转移,治各有宜”,曾长期影响着古人的思维方式。
自战国初,齐国都城临淄的稷下成为诸子百家荟萃争鸣和思想交流的中心,而且其兼容并包,不主一家。法家慎到、阴阳家鼻祖邹衍、黄老道家田骈、老子弟子环渊、儒家代表人物荀子和孟轲等,皆在稷下讲学。诸子百家的争鸣和交流,促进了学术文化的发展繁荣,建构起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框架,在很多方面甚至达到后人难以逾越的巅峰。遗憾的是,此局面因秦始皇“焚书坑儒”和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去不复返。(《天津日报》)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