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史>

古代运粮:水运比陆运更重要

来源:发布者:时间:2023-06-30

□宗鹤

由于大一统,不同地区风物有极大不同,如西汉桑弘羊所言:“吴越之竹,隋唐之材,不可胜用。而邹、鲁、周、韩、藜藿蔬食。多者不独衍,少者不独馑。”为平衡国内不同地区的物产,丰富的物流手段应运而生。

古代中国人主要从运输工具、关卡道路、运输组织、运输体制、货物仓储等方面入手提升物流能力。前两者容易理解,我们今天主要关注运输组织、运输体制和货物仓储三个方面。

古人的运输方式仅水运和陆运两种,在这其中,陆运固然有,否则也写不出“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金句。其实水运在古代扮演更重要的角色。特别是农耕时代,粮食作为十分重要的资源,往往河渠的起点终点多位于京师与产粮区。

为了有效运粮,古人还设计出一套运输组织,其中重要的策略如沿河设仓与分段运输。唐高宗时期,各地向长安运粮,需从淮河经汴水入黄河,最终抵达长安。但黄河险阻,行船艰难,特别在三门峡地区,往往船翻粮沉。《旧唐书·食货志》中载,为解决这一问题,开元后期,宰相裴耀卿改直运为接运,在各个河段设立河仓,“水通则随近运转,不通即且纳在仓,不滞远船,不忧久耗,比于旷年长运利便一倍有余。”

分段运输则发生在安史之乱后,宰相刘晏根据运河、淮河、汴河、黄河、渭河水势不同,采用大小不同船只水路分段运输。《新唐书·食货志》中记载这一情状为:“江船不入汴,汴船不入河,河船不入渭;江南之运积扬州,汴河之运积河阴,河船之运积渭口,渭船之运入太仓,岁转输百一十万石,无升斗溺者。”当时,为了方便转运时的装卸和掉落水中打捞,还把货物都改为袋装。

(《少年科普》)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