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钩沉>

有个性的铜奔马

来源:发布者:时间:2022-10-12

黄逸

“铜奔马”发现于1969年8月至10月,自1973年4月起,先后在英国、法国、美国等12个国家展出,1984年,被中国国家旅游局定为国家旅游图形标志。2002年1月18日,“铜奔马”等共计64件(组)珍贵文物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

“铜奔马”体型像西域“天马”,但学者单继刚指出,它肌肉更厚实、身躯更粗壮,既有西域马的速度,又有蒙古马的力量,应是二者杂交的岔口驿马,“代表着中国古代育马的最高成就”。

其实,“铜奔马”并不是在奔跑,它采用的是对侧步,这种步伐速度不快,实测岔口驿马,正常步跑1200米用1分53.7秒,对侧步跑仅2分19.9秒。

岔口驿马有“走对侧步的遗传稳定性。马驹生下来,自然会走这种步伐,当地百姓称之为‘胎里走’”,骑上它后,“人不是上下颠簸的,人是左右摇摆的”,有“骑马走路如睡觉”之说,非常适合骑乘。

“铜奔马”靠单足支撑,铜质软,时间长了会不会变形?用现代X光透视发现,古人对此早有考虑——在铜奔马的腿中预先置入了铁骨,铁的熔点是1539℃,青铜只有1084.62℃,先放入铁骨,浇青铜时,只要控制好温度,铁骨就不会熔化,巧妙地提高了支撑力。

“铜奔马”的腹部是空的,修复前,原有泥土,致其只能卧置,掏空后才可站立,古人掌控重心的技术,让人惊叹。

与“铜奔马”相比,铜车马仪仗队虽整齐却粗糙,铜马分两批铸造,第一批30匹铜马的工艺还算严谨,第二批的8匹则明显粗劣,二者远远无法与“铜奔马”的艺术性相提并论。

直到今天,学者仍感到好奇:“铜奔马”与整个仪仗队根本配不到一起,为什么要铸造它呢?这恰好说明,艺术需要个性,有个性的东西才能流传下去,才能成为民族的骄傲。鼓励创造、保护个性,“铜奔马”成功之理在今天仍有参考价值。

 (《北京晚报》)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