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要闻>

全市持续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

搬出新生活 扶出幸福路

来源:运城日报发布者:时间:2022-09-08

记者 冯婷婷 通讯员 赵建飞

秋色绚烂,硕果累累。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将于10月16日在北京召开。喜讯传来,河东大地101个易地搬迁安置点的39459名搬迁群众欢呼雀跃、精神振奋;配套建设的56个帮扶车间、21个产业园区比学赶超、生产正酣……大家满怀豪情,纷纷表示将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谱写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小康圆梦不是终点,接续奋斗未有穷期。近年来,我市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中央、省委有关决策部署,围绕持续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从根本上解决“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地区贫困群众脱贫发展的问题,着眼于搬迁群众社会融入、就业增收和全面发展等各方面,以及搬迁、稳定、发展全过程,有效防止了搬迁“后遗症”,全力推动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融入新社区、过上好日子”,以实际行动向党的二十大献礼。

加强机制建设

夯实基层党建

易地搬迁后续扶持是实现脱贫群众跨越式发展的根本途径,是确保搬迁群众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关键环节。为了扎实做好后续帮扶,让搬迁群众实现从“安居”“乐业”到“幸福”的美好转变,我市聚焦机制建设,实现工作推进有保障。全市10个项目县101个集中安置点均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包联,做到重要问题亲自部署、重大方案亲自把关、关键环节亲自协调、落实情况亲自督查;对所有集中安置点逐个分类建立监测帮扶、产业就业、资金管理等台账,做到后续扶持各项工作心中有数、安排有序;及时整改上报日常发现的设施配套、社区融入等问题,并逐一检查、销号;对工作滞后的县(市)提醒、督办、通报,确保安置点各项工作扎实推进,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夯实基础。

闻喜县乡村振兴局干部戴文胜告诉记者:“搬迁群众多数是边远山区的脱贫群众,从散居在山间到聚居在社区,居住空间、生活方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着力夯实基层党建,以‘五面红旗’示范社区创建为载体,聚焦机构设置科学化、社区管理网格化、居民自治规范化、治安防控立体化建设,让群众搬进新家后有社区可依靠,想办事有门路,遇难事有‘娘家’。”

为帮助搬迁群众尽早适应新的生产方式与生活环境,顺利融入城市生活,我市制订印发《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方案》,坚持党建引领,搭建社区多元治理体系,实现自治共治有机融合,构建“受助—助人—互助”的党建服务新模式,全面推进基层治理能力提升,全力打造易地扶贫搬迁“社区模式”,建成了闻喜县南城社区、夏县新天地社区、垣曲县晋海花园等一批深受党员群众欢迎的党建特色品牌社区。目前,全市101个安置点新建党支部16个、新建村(居)民委员会12个,实现安置点党组织、村(居)民委员会全覆盖。每个安置点都构建了社区委员会、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协调运行机制,落实“一处阵地、一张网络、一班人马、一个机制、一条热线”工作制度,规范化管理安置点日常事务,确保搬迁群众有人管、生活稳。

实现精准帮扶

拓展产业就业

“咱家世世代代生活在深山老林里,以前住的是破破烂烂的土坯房,一到冬天下雪封山,吃喝都成了问题。多亏政府让咱搬到了县城的移民新村,这单元楼住着别提多敞亮了。”站在新买的小汽车前,垣曲县新城镇左家湾村的易地搬迁户郭战战难掩兴奋之情。搬到垣曲县城之后,郭战战多次参加县里组织的技能培训,在乡村振兴局和相关单位的推介下,找到了合适的工作,还在2019年成为了金德管业垣曲县总代理,日子越过越红火,成了远近闻名的“致富能手”。

像郭战战一样,依靠精准帮扶实现致富的群众不在少数。我市在101个集中安置点均建立了防返贫动态监测台账,构建了涵盖安置点、乡、县、市四级信息管理的监测预警机制。对搬迁群众,特别是监测对象分类施策,逐户研判,梳理“一户一策”帮扶清单,开展个性化帮扶。对风险单一的,实施单项帮扶措施;对有劳动能力的,坚持开发式帮扶;对无劳动能力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纳入低保或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范围进行兜底保障,坚决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在推进安置点“监测、预警、帮扶”上,做到驻点工作队、乡村振兴工作人员和社区“两委”干部一起发力,形成常态化、制度化、精细化落实局面。全市100人以上的集中安置点共派驻工作队39支,100人以下的安置点由县级统一管理,有力提升了工作质量。

夏县易地搬迁户芦海云一家四口人曾经是贫困户,人均年纯收入只有2000元左右。在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的帮助下,芦海云先是争取了5万元小额扶贫贴息贷款,通过养牛实现了稳定脱贫,又承包了两个大棚种植新品种草莓。驻村工作队还积极帮助其联系有关专家传授种植技术和帮助管理销售,最终芦海云的应季草莓喜获丰收,全家的人均年纯收入达到13000多元,生活品质不断提高。

产业就业是易地扶贫搬迁的最大民生,产业培育是实现稳定脱贫、逐步致富的关键举措和长久之策,让搬迁群众拥有充分的就业机会、匹配的就业能力、舒适的就业环境、高兴的就业心情、稳定的就业收入,是易地扶贫搬迁的应有之义,也是搬迁群众富起来的根本保障。近年来,我市狠抓产业增收,坚持“党组织+合作社(公司)+农户”模式,盘活土地资源,建成特色产业园21个,实现产业扶持1105人。在安置点加快配套建设就业创业服务站,开展就业帮扶,组织免费定向培训,加强输出输入地劳务对接,扩大外出务工规模,拓宽务工增收渠道。

目前,搬迁群众通过务工实现就业13652人,一季度,搬迁劳动力就业率达96.9%,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针对脱贫搬迁户中有劳动能力的,在脱贫人口800人以下的安置点,配套建设车间工坊,吸纳就近就地务工。

增强公共服务

完善社区治理

“没想到国家易地扶贫搬迁的政策这么好,我们没背房贷,就住上了统规统建的单元楼。附近各类学校配套齐全,两个孩子不仅能就近上学,还能够及时享受到国家的教育帮扶政策。搬迁点有帮扶车间,媳妇闲时就去务工,不仅照看了孩子,还能赚钱补贴家用。”说起现在的生活,平陆县后涧村脱贫户吕奇鹏直言像做梦一样。

为了实现搬迁群众权益有保障,我市首先制定硬举措推进“十个有”,即每个安置点有党员活动室、有业委会办公室、有物业中心、有卫生室、有幼儿园、有警务室、有文体活动室、有产业就业服务点、有便民超市、有休闲广场。目前,安置点全部建起文化娱乐设施、义务教育学校、幼儿园、医务室或卫生室等基础设施。其次优服务落实“十到位”,即党员服务、产业支撑、就业保障、物业管理、治安联防、文明创建、议事组织、民调机构、困难帮扶、工作经费等十个到位,保障搬迁后“办事有地方,议事有组织,纠纷有人管,困难有人帮”。实现所有安置点安全饮水到户、生活用电入户、广播电视信号和通信网络全覆盖,配套建设了公厕、活动场所等公共服务设施,并制定了公共基础设施管理办法,形成长效机制。目前,全市安置点建设一站式综合服务中心50个,引进市场化的物业公司29个。再次高标准保障“五享受”,即享受移民搬迁建房补助政策、享受与迁入地住户同等就医入学等待遇、享受同等养老保险、享受原有土地承包经营权、享受户籍转接等权益保障,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目前,10个项目县所有搬迁群众在权益享受上都做到了“应享尽享”。

易地扶贫搬迁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搬迁群体原有的社会文化结构,重构文化空间既是搬迁群众的诉求,也是推进安置点社区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为了有效满足搬迁群众基本文化需求、促进人际和谐、增强安置区凝聚力,我市不断完善搬迁社区治理体系,实现群众需求有保障。由社区党组织牵头,开展“好家庭”“好媳妇”等评选表彰活动,引导社区居民争当“向上向善”好家庭;采取社区居民与辖区单位共建、商户共同参与的管理模式,通过为居民办理积分卡,用积分兑换实物,开办“爱心超市”,引导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社区活动;推动公共文化资源向安置点倾斜,为搬迁群众提供更多更好公共文化服务,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组织“文明新村(社区)”“星级文明户”创建评比等活动,建立和谐的社会环境,使搬迁群众尽快熟悉新环境,融入新生活。通过开展评比活动,表彰了一批“好党员”“好媳妇”“好婆婆”,营造向典型学习的良好氛围,搬迁群众更好地融入迁入地,生产、生活需求进一步得到保障。

市乡村振兴局局长曹广峰说:“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做好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工作,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加强和完善社会治理,努力提高搬迁群众的获得感、满意度。坚持初心不改、方向不变、力度不减、脚步不停,守底线、抓衔接、促振兴,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夯实基础作出贡献,以实际行动和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