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要闻>

文化枝繁叶茂 送来一城清凉

——我市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谱写公共文化服务新篇章综述

来源:发布者:时间:2022-08-30

本报记者 赵卓菁 游映霞

落地窗前的绿意尽入眼底,远处青山层林叠翠,为河东书房的阅览者平添了几分惬意……

蒲州梆子的舞台在夏季又一次拉开帷幕,名家与弟子同台表演,繁花漫天飞的布景与声光电艺术的加持为戏迷朋友带来了美的享受……

博物馆、文化馆志愿活动方兴未艾,从传统服务到新型服务,讲解员转变为文化能手和义务文化传承人,彰显运城市民素养的提升……

一粒又一粒的文化种子一季季栽种下去,一条条文艺枝叶繁茂四布,一朵朵文化繁花竞相绽放……两年来,我市文旅系统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加强基层公共文化设施运行管理,有效提升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服务效能,着眼推动全民科学文化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迅速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硕果累累,发展势头强劲,城市内涵与品质不断提升。

书香弥漫全城

提升公共图书资源利用率

春华秋实,不负耕耘。在市区10个“河东书房”,只要一张身份证,就可以借阅书籍;只要扫描二维码,即可下载电子书到手机上……两年来,河东书房成为市民群众的“精神家园”,建设得更加便捷化、智慧化、舒适化,以点连成线,以线覆盖面,辐射全城东西南北中各个区域。在这里,市民免费享受到舒适的读书学习环境以及读书借阅和优质线上数字化资源,“既方便市民,又提升了公共图书的资源利用率。”河东书房相关工作人员介绍说。

每个书房环境静雅、设施配套、功能完善,设置有电子阅览区、少儿阅读区、书画创作区、公共阅览室、青少年自习区等功能分区,对外提供免费图书借阅、报刊阅览、数字图书下载等服务,实行一处办证、多处借阅、通借通还。相关部门也依托微信公众号平台等,提升数字服务,让河东书房更加智慧高效。

河东书房在为读者提供借阅服务的同时,紧紧围绕周边市民、学生和学前儿童的阅读需求,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全民阅读推广活动,对不同群体开展有针对性的文化服务,如河东书房党群馆的党史学习教育系列讲座、百家讲坛、国学讲座,河东书房广电示范馆的亲子阅读、绘本共读、手工制作活动,河东书房印象南湖馆的楹联讲座、书画培训活动等。

“这些活动极大地提升了河东书房的吸引力和知晓率,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受到人民群众的交口称赞。”家住市体育馆附近的市民宋先生说,“好的读书习惯可以帮助我摒弃那些喧嚣的烦扰。”

“在河东书房的建设管理等方面的工作,我市积累了一些经验,但还有很多工作需要我们去做,如增设报纸、期刊、图书更新、提升服务标准、增设便民服务项目、改善场馆阅览舒适度等。”河东书房一工作人员说,“今后,我们将积极解决河东书房在运行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及不足,扎实推进河东书房建设工作,积极打造书香运城,为提高市民文化素养搭建更广阔的平台。”

河东书房成为河东文化的新坐标,引领了文化休闲的新时尚。我市近年来突出深化“书香运城”建设,按照抓竞争、激活力、强服务、创名牌的思路,采取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政策扶持等方法,充分激发现有河东书房的服务活力,最大限度地吸引社会力量主动参与河东书房的建设、管理、服务等,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特色鲜明、质优高效、文旅融合、吸引力强的公共文旅服务阵地,推动河东书房高质量发展。“这是满足群众基本文化需求,推动全民阅读的具体实践之一。”市文旅局公共服务科科长周强说,“10个河东书房,‘两公里阅读圈’,让居民在家门口享受到便捷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

据悉,“十四五”期间,我市文旅系统将按照“15分钟便民圈”的要求,进一步在市县两级的社区、学校、企事业单位等布局建设一批河东书房,形成布局合理、特色浓郁、充满活力、层次分明、遍布全市的“河东书房”体系。同时,提升河东书房数字服务,提高管理服务效能,建设大数据综合服务中心、阅读体验互动中心、智慧书城,保证河东书房管理服务有平台、常通畅,打造一批云阅读、云培训、云讲座、云互动等河东书房线上产品,推动河东书房进一步上“云端”、进“指尖”,做到“线上”+“线下”互联互通、时尚便捷。预计到2022年底,每个县(市、区)至少打造1个集公共图书馆服务、优秀传统文艺普及、全域旅游宣传推介等于一体的河东书房,让河东书房的品牌效应初步彰显。

创新服务模式

加快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

自2020年以来,新绛县文化馆在一楼展厅建起了非遗展厅,将该县的国家级非遗和省市级非遗等资源整合在一起,采用实物展览、图片介绍、非遗作品展示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宣传传统文化、弘扬主旋律,成为新绛县传统文化旅游的一个主要参观点。截至今年6月底,该馆已接待参观者两万余人次。

据悉,新绛县共建设乡镇分馆9个、村(社区)综合服务点157个,构建了县乡村三级文化网络,探索出一条新时代公共文化服务的新路子。近年来,该县将群众文化服务工作延伸到县城各个社区和乡镇分馆,充分调动馆内专业技术人员,将自身业务工作,包括文化展演、声乐、器乐、舞蹈培训、书画摄影展览等文化服务整合为一体,把绛州鼓乐、捏花馍、剪纸、木版年画等新绛传统群众文化的标志带进这里,让广大群众不到文化馆也能触摸到新绛群众文化、感受地域传统文化。“为渴望了解新绛县传统文化的文艺爱好者打造了一个心灵栖息地,敞开了传统文化展示的公共开放平台,让这块古老又年轻的土地不断嬗变新生,用传统文化撬动本土旅游新热潮。”新绛籍退休干部王女士说。

无独有偶,永济市近年来也在积极探索公共文化服务新的发展模式。2017年实行总分馆制建设后,永济市文化馆成为全省唯一试点单位,先后有多家兄弟单位来馆观摩学习。根据总分馆运行情况,永济市近年来转换工作思路,集中力量壮大优势,对11个村分馆进行了撤销,保留10个镇分馆,各馆均实现了全市范围内的通借通还,周开放时间均不少于20小时。各分馆内配备了以农业科学、医药卫生等为主的基础藏书,设置了阅览坐席,部分分馆还配有电子图书借阅机。除镇分馆外,永济结合主城区城市公园以及文化设施的分布特点,建设了两处城市书房,“极大地提高了图书馆服务的均等化水平,切实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基本公共文化权益。”前来书房阅读的市民李凯笑着说。

值得一提的是,永济市各分馆根据群众需求预约“点菜”,把群众需求报送各文化站站长,文化站站长和总馆协调后,按照“大众服务进片,小众服务进馆,特色服务进村”的方针,再由总馆把服务送给群众。“订单式的服务模式,便于更好实现精准服务,使农村群众享受到与城区均等化的公共文化服务。”周强说。

新绛、永济对公共文化服务新模式的探索之路并非个例。我市近年来加强总分馆建设,指导各县(市、区)推进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和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把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情况纳入公共文化服务年度考核内容,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建立起上下联通、服务优质、有效覆盖的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目前我市共有市级文化馆(市群众艺术馆)1个,县级图书馆、文化馆13个,各县图书馆、文化馆在机构设置改革后,均已独立设置并挂牌。”周强介绍说,“广大基层群众享受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内容更加丰富,途径更加便捷,质量显著提升,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

“我们下一步将进一步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强国的重要论述,着眼推动全民科学文化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迅速提升,加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山西省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条例》等法规条例的学习贯彻力度,贯彻落实省厅关于做好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专项治理工作有关要求,做好后续督导检查工作,形成长效机制,进一步加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全面提升我市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同时,持续推进基层公共文化设施专项治理工作,以设施标准化、均等化为目标,不断加大乡镇文化站、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力度,完善设备器材管理制度,加大检查和指导力度,并做好‘回头看’工作,进一步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运行和管理水平,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不断提升广大群众对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满意度和获得感。”市文旅局相关负责人说。

植根人民沃土

开展丰富多彩惠民活动

穿越百年,骋怀放歌。7月8日晚,市区盐湖会堂内,2022首届蒲剧艺术周首场演出蒲剧《哑姑泉》率先登场,这出讲述运城瑰丽传说的经典蒲剧,以动人的故事内核、过硬的唱腔功底、精湛的表演技艺引得在场观众掌声不断,现场气氛热烈。2022蒲剧艺术周演出期间,线上观剧人次达百万余次,在蒲剧发展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经过一代代创作者的不懈努力,蒲剧艺术不断实现创新发展,具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蒲剧艺术为群众所欣赏、所赞叹。“2022首届蒲剧艺术周充分展示了市委、市政府坚定文化自信的作为和担当,提振了蒲剧人传承创新工作的精神与信心,进一步明确了守正创新的方向!”山西省蒲剧艺术院党委书记王志凯评价道。

近年来,我市戏剧惠民工程进一步扩大服务领域,送戏下乡演出规模位列全省第一。戏曲文化的振兴、蒲州梆子的发展,更好地满足了河东儿女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蒲景苑拉开周末剧场的序幕,全年演出100场,为百姓送上优秀传统文化大餐;在南风广场开展的精品剧目展演,丰富了群众的节日文化生活;“我为群众办实事”戏曲进景区、进公园、进广场、进社区等活动,切实让老百姓享受到文化惠民新成果……一场场惠民活动的开展,“让群众深受传统戏剧浸润,也为进一步推广、宣传运城作出重要贡献。”市文旅局相关负责人说。

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前提下,我市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参与“五个一批”群众文化惠民工作、全国“群星奖”选拔展演、关公文化旅游节、“指尖上的博物馆”、“云”课堂等活动,为广大市民献上特别的文化体验。“在官方公众号等线上平台观看文艺表演和曲艺教学课程让我受益匪浅。”时常在文化馆公众号上观看曲艺教学视频的退休教师李艳秀开心地说。

据市文旅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我市将加强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充分调动基层群众文艺表演队伍的积极性,继续按照省厅群众文化惠民工程方案通知要求,选拔优秀乡村群众文艺队伍(文艺小分队)、乡村文化带头人、乡土文化能人,开展丰富多彩、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演出。与此同时,邀请专家老师加大专业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基层群众文艺表演队伍的专业性、创新性。“我们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优势,要努力挖掘与研发文化作品和产品,开展具有运城特色的文化活动,让文化惠民的种子不断植根发展壮大。”市文旅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依托文化底蕴

着力提升市民文明素养

金风玉露时,乞巧望秋月。8月4日,农历七月初七,永济市普救寺景区莺莺塔下,20对才子佳人举办唐制婚礼,庄严考究的形式和规程,体现出仪式感与庄重感,营造出崇礼重礼的文化氛围。

近年来,永济市依托传统文化,根据古建筑物特色,围绕春节、中秋、端午等传统节日,推出传承传统文化、符合节日特点、富含文化特色的群众性文明礼仪创建活动,组织开展文明礼仪比赛、自编自演礼仪剧目等活动,广泛弘扬文明礼仪新风,成为倡导文明的典型。

运城博物馆依托灿若星河的历史遗珍,打造文化阵地,同样成为全市文明力量的一个缩影。运城博物馆8月7日举行的2022年暑期学生志愿者结业典礼上,35名优秀志愿者获得了“暑期志愿者结业证书”。“不少市民欲报名参加志愿活动。”运城博物馆相关负责人说,“志愿潮流的兴起,成为运博的一张新名片,彰显着运城文明的新力量。”

文物是对国家文化的延续和承载,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至关重要。据悉,运城博物馆近年来不断完善社会教育功能,为让志愿者们尽快胜任工作,开设了一系列培训课程,内容既包括博物馆基础知识、志愿者服务理念等文博专业知识,也包括形体、讲解词写作等专业性训练,通过严格的初筛、面试、复试,培养出一批批优秀的文化宣传能手。

许多志愿者感慨:“自己参与其中,让来馆游客品味古中国韵味,有的是真真切切的收获。”“志愿者的热情反映出新时代群众对文物的认知程度以及对文化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运城博物馆相关负责人评价说。

市民素质是城市文明的灵魂。近年来,我市创新发展理念,着力提升公民素养,打造良好人文环境,焕发全民建设热情,形成强大的精神力量。全市范围内深入开展全民阅读、经典诵读、公益讲堂、非遗进校园、文化进万家等主题活动,以丰厚文化滋润民心,增强了市民文化自信。此外,我市开展丰富多彩的文明主题实践活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礼仪文化,推出了“华夏古韵文明探源游”“清风明月生态康养游”“薪火相传红色文化游”等活动,以文载人,成风化人。市文旅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我市将积极利用文化优势,顺应时代趋势,打造更多河东味道,使文化文明活动释放出特有的以美育美的生命力、文化力、吸引力和感召力,不断提升广大市民文明素养。”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