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发布者:时间:2022-08-16
潘新日
水码头一头扎进水里,挺着用石头搭起的脊梁,把水和岸连在一起。
南来北往的船在这里停留,把船上的货卸下来,把岸上的货装上去。码头上的人,成了这些货物的腿。随同这些货物卸下的,还有好多外地的听得懂的、听不懂的语言。
曾经,水码头的身边帆船林立,黑压压的一片,养活了十里八乡的壮劳力。水码头就是老辈人谋生的饭碗。搬运,让本来不动的物品,在码头上走来走去。本地的粮食、木料、竹货、油料、茶叶,外地的洋布、洋火、陶瓷、海鲜、煤油,大到铁制的机械,小到针头线脑,都在这里周转。一条条船,让它们的身价高了起来。
水码头成了来做生意的外地人驻足的“家”。岸边,衍生了“川陕会馆”“江浙会馆”“福建会馆”“淞沪会馆”。他们一字排开,敞开胸怀,迎接属于他们自己的客人。船到码头,老板和船老大便被轿子或马车接到会馆,会馆里慢慢热闹起来,在亮如白昼的灯光里,各自辉煌着。船上船下的事就全交给船员和账房先生打点了。
水码头也是临时的街市,当地的、外来的商贩,在码头上支起凉棚,摆上座椅,几盏黑瓷碗茶,一锅热气腾腾的粥,几屉香气扑鼻的包子,以及香喷喷的炒米饭、清冽冽的骨头汤……各种小吃一一摆了出来,以满足来自不同地方的胃。店家的吆喝是少不了的,顺着吆喝的乡音,人们可以觅见家乡的口味。一碗小吃,几句问候,唠唠嗑,解解乏,交谈里藏着情谊、藏着温暖。
(《西安晚报》)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