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社会>

剪纸名家卫爱良:一把剪刀讲述多样人生

来源:发布者:王露时间:2022-07-12

一把剪刀一张纸,一双巧手剪出世间百态。在75岁老人手里,红纸在指尖上下翻飞,大小不一、层次交错、变化繁复的花纹看得人眼花缭乱,还没有看清楚来龙去脉,一幅栩栩如生的作品就呈现在眼前。

这位老人就是我市著名的剪纸名家卫爱良,多年来积极参与群众文化活动,热心公益、沉浸创作、注重传承,用剪纸记录时代,被大家亲切地称为“巧巧手”。

“巧巧手”这个称号是从卫爱良少年时起就跟着她了。卫爱良是夏县苏庄村人,晋代书法家卫夫人的后裔。许是一种血脉与精神的自然延续,卫爱良自幼就对传统艺术有着一股执着的追求和热爱。



6岁的时候,卫爱良就喜欢上了剪纸。“我小时候,奶奶和姑姑就是村里有名的巧手。我看着她们剪刀一转就是一个花,觉得非常神奇,就开始缠着奶奶要学剪纸。”卫爱良说,“正月是水仙、二月是杏花、三月是桃花、四月是海棠和牡丹、五月是老虎和石榴……我就一个花一个花地跟着奶奶学。”从那时候开始,她的口袋里总装着一把剪刀,走到哪儿剪到哪儿,同时还养成了处处留心、处处观察的好习惯。

在之后的学习中,卫爱良慢慢接触了画画,这使她的剪纸技艺更上一层楼。她告诉记者:“以前是想象着剪,万一想错了就得从头再来。学了画画以后,不光减少了失误,还能剪出更大更复杂的作品。”在剪纸前,她常常会用铅笔打个底稿出来,这样,作品中人物的灵动、细腻,事件的具体、形象等,都能做到心中有数。

通过剪纸,卫爱良还给村民的生活增添了无数的乐趣。“村里经常没有电,孩子们也没有什么娱乐活动,我就给我女儿剪了‘媳妇簸米’‘猪八戒背媳妇’等,到了晚上贴在窗户上,只要点上一根蜡烛,并将蜡烛上下左右来回摆动,窗户上的人物就‘活’了起来。”那些年,每次天一擦黑,村里的孩子们就呼朋引伴地去卫爱良家“看电影”去了。

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创作,卫爱良的剪纸作品达到了数千幅,形成了花鸟人物、红色故事、河东民俗、国家重大事件等多个系列。

《医保到山村》颂扬的是农村医疗保险新政策出台后,有些人可免缴费,有些病可免费治,广受群众的赞扬,卫爱良老人也发自内心的喜悦,于是剪出了这幅场景繁杂、人物众多、热闹非凡的作品,曾获第三届国际剪纸艺术展金奖。

老人创作的《四代人回娘家》,充分表现了随着时代的变迁,回娘家使用的交通工具也相应随之变化。同样是车,四代人截然不同,祖辈用马车,父辈用自行车,我辈用电动车,后辈用汽车。村旁的大柳树尚是见证,路宽了,人不同了,车不一样了!用这一对比的方法歌颂了新时代,赞扬了新生活。

民间的剪纸,大多反映逢年过节,婚生嫁娶,寿诞喜庆之事。老人也通过剪纸,回忆自身美好的记忆,创作了《迎亲》《过年》等反应河东民俗的作品,而且几乎每幅剪纸都是一连串故事,仿佛一首首歌谣勾起人们的回忆,引起人们的联想,唤起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展望。

除了反映农村生活、民风民俗、时代变迁的作品,老人还剪出了《众志成城重建家园》《中国在腾飞》《新二十四孝》等,以“优秀传统文化”“家规家训”“核心价值观”为题材的作品,传播正能量,并多次在国内外斩获各种大奖。

有人曾经问老人,对着一张纸,一坐就是好几个小时,是很无聊的一件事,是怎么坚持下来的呢?卫爱良笑着说,剪纸自有它的乐趣,“剪完之后看见自己的作品,那种开心的感觉是无法描述的”。

“剪纸目前也以文化礼品的形式出现,比如像团扇、壁画等装饰品,今后还会更多地与日常生活相融合。这样,剪纸这门技术就能得到更好的传承。”卫爱良满怀信心地说。


本版摄影记者 张国平 王露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