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钩沉>

“女儿节”的源头

来源:发布者:时间:2022-06-03

□三点水

《诗经》中有关采集的诗歌近30首,以“采”为篇名的有8首。第一首《关雎》写采荇,“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采葛》是名篇。“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中的三秋,指的不是三年,应该是三季。

葛是葛藤,萧是白蒿,艾是艾草。《诗经》中从事采集的,主要是女子。《诗经》中采摘的女子会将自身的相思或怀归之情对着草木倾诉,或是借助草木咏叹。“采集皆女子事,此所怀者女,则怀之者男。(闻一多语)”女子们借物起兴,其中情感之大胆炽烈,俯拾皆是。

明代沈榜在《宛署杂记》说:“五月女儿节,系端午索,戴艾叶,五毒灵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妍。出嫁女亦各归宁,因呼为女儿节。”妇女节之前被叫成女神节,让人觉得商业和网红味道太重,明人好端端的,把端午节叫做女儿节,诚可谓“尽态极妍”。

总觉得这“女儿节”的源头就在《诗经》中。比如端午民俗,要挂艾草、换葛衣,就全写在那首《采葛》中了。再比如《诗经》写女子“手如柔荑”,荑是初生之茅草,在《静女》中,荑是用来作为馈赠男子的礼物。有用茅草叶子包粽子,粽子在日本便叫作“茅包”。

袁枚《随园诗话》中记姑苏城的端午盛况:“端阳水嬉,姑苏最盛。千船鳞列,歌吹喧阗,然嬉游者意不在龙舟也。汪比部秀峰诗云:暖日烘云景物新,衣香鬓影漾芳津。少年绮扇篷窗下,不看龙舟只看人。”端午出游,少年之意不在竞渡,而在竞芳。(《北京晚报》)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