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和合共生,让三晋文化闪耀河东光彩

——访运城市三晋文化研究会会长王殿民

来源:运城晚报发布者:时间:2022-06-02

□记者 王捷

5月27日,运城市三晋文化研究会2022年工作会议召开。会上,市三晋文化研究会会长王殿民围绕“和合共生开新局,团结一致求奋进,再创我市三晋文化研究新辉煌”这一主题,阐述了该研究会要把学术研究、文化研讨与成果创新,自觉服务于经济和社会发展。那么,他对“和合共生”有怎样的解读?市三晋文化研究会又将怎样充分发掘“和合文化”以助推河东文化发展?近日,记者采访了王殿民。

●记者:为什么要在全社会倡导和合文化?和合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是什么?

王殿民: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多次讲到和合文化,不仅深入阐释了和合文化的内涵,而且深度发掘了和合文化的时代价值。在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演进过程中,和合理念代代相传,作为我们的文化基因,已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精神血液中,成为中华文明的精神内核。

中华和合文化源远流长,“和”“合”二字早在甲骨文和金文上就已出现。“和”最初的意义是声音相应和谐;“合”的本义是上下嘴唇的合拢。殷周之时,“和”与“合”是单一概念,尚未联用。《易经》中的“和”字有两见,有和谐、和善之意,而“合”字则无见。春秋时期,“和合”二字联用,构成和合范畴。此后,老子“负阴而抱阳”;孔子“礼之用,和为贵”;孟子继承、弘扬孔子“和”的思想,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将“人和”置于“天时”“地利”之上;墨子“兼爱”“和合”“非攻”“尚同”;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时移世易,和合文化历久弥新,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和精神力量。我们三晋文化研究会作为研究优秀传统文化的专业机构,践行和合文化当是应有之意,更是我们的责任所在和使命担当。我们要不断提升精气神,打造和形成一支既有舜帝的德孝,又有关公的忠勇,还有晋商的诚信,和而不同、和衷共济、合谋而为、合力奋进的文化各路精英和人才队伍,从而促进河东文化大繁荣,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跨越。

●记者:在您看来,如何坚守和合之道呢?

王殿民:和合之道从其人文属性上来讲,就是人与人、家与家、族与族、国与国之间的相处之道:和而不同,合则共荣。这种“贵和尚中、善解能容,厚德载物、和而不同”的宽容品格,是我们民族所追求的一种文化理念。人有包容、恭敬、诚信、灵敏、慷慨五德,包容是五德之首,如果没有包容也就谈不上和合。要做到包容,首先要有豁达的胸襟。所谓豁达是指心胸开阔、性格开朗,能容人容事,也可以说豁达是一种大度和宽容,是一种品格和美德,是人生中最高的境界之一。

过去彼此陌生、来自四面八方的我们,虽然年龄不同、性格迥异、术业不同、各有建树,但我们都是同道而谋,怀抱着一个共同的理想和奋斗目标,即为了振兴河东文化而相聚于此。也希望大家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胸怀,承载成人达己的共享意识。

文人当有坦荡洒落的襟怀,当有风流蕴藉的品格,当有光辉俊洁的志节。我们要时刻以大文豪鲁迅先生的话对照自己:“我以为别人尊重我,是因为我很优秀,后来才明白,别人尊重我是因为别人很优秀,优秀的人对谁都会尊重。”能够以和合文化为基础,以研究会为纽带,以共同目标为价值追求,以“人和”为乐,以团结为贵,营造相互尊重、理解、关爱的氛围,欢乐工作,开心生活,从三晋文化研究会自身做起,开创一个“文人相助”“文人相惜”“文人相敬”新时代文人相处和衷共济的新局面。

●记者:您觉得倡导和合文化的最终目标是什么?在实现从简单罗列到权威发声的转变上,市三晋文化研究会又将怎样发力?

王殿民:倡导和合文化的最终目标是展现和合之美,通过“各美其美,美人之美”,进而达到“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文化的和合之美,从广义上讲,琴瑟和鸣,黄钟大吕,是音律的和合之美;青山绿水,山峦峰谷,是自然的和合之美;天有其时,地有其财,是人与自然的和合之美;谅解宽容,与人为善,是人与人之间的和合之美;平等和谐,兼容而不冲突、协作而不对立、制衡而不掣肘、有序而不混乱,是社会的和合之美。文化的和合之美,从狭义上讲,在于字句中蕴含的内涵之美,有“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豪情,“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坚毅,“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气概等,文化人的职责就在于让文化的和合之美更加璀璨耀眼。

创新是一个永恒的课题。文化之美之所以历久弥新,是源于文化的不断发展,而发展的实质是创新。文化创新的首要问题是创新课题。对绵延5000多年的河东文化,我们应该多一份尊重、多一份思考。今天,站在河东文化研究创新的新起点上,我们需要克服对传统文化的浮躁功利心态,以对历史、对人民、对未来负责的态度,去继承、研究、确定,既要仰望“巍巍中条文化”的高度,又要俯察“浩浩盐湖文化”的深度;既要让“尧舜禹”走进我们的视野,又要把“关公等河东名人文化”摆在我们的案头。

文化创新的核心问题是创新精神。精神是支柱,是创新的动力所在。确定了研究课题,我们就要充分发挥“敢创敢试、独树一帜、大胆争先、锲而不舍、乐观进取、执着专注、踏实奉献”精神。文化创新的基础是注重实践,实践出真知,是创新的源泉所在。在具体的文化研究中,特别是在“河东名人馆”“河东大典”“百度百科”“百度词条”“成语典故”等文化课题的实践中,我们要注重挖掘要深、发现要早、观察要细、立意要高、成果要精,善于在创新的过程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在创新的成果上革故鼎新、推陈出新;要善于把传统研究手法和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手段结合起来,拓宽研究方式,传播文化魅力;特别是要发扬和合共赢精神,加强交流学习、与各大专院校合作,促成产学研结合,与有影响的企业公司合作,促成会校联合、会企联合,立足河东实际,走出去、请进来,以人之长,为我所用,以宽广的视野、广泛的合作,做大、做强河东文化繁荣发展的大文章。

赓续不绝的河东文脉,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镌刻着深刻的民族记忆和历史变迁,为文化研究提供了无穷的精神滋养和浩如烟海的古籍典藏。但河东文化的复兴,绝不是简单罗列、照搬照抄,而是应该从浩如烟海的典藏中总结挖掘出能够服务于当代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文化成果来。三晋文化研究会的众位专家学者必须注重创新课题,把创新作为持续发展的动力引擎和活力源泉,把创新作为从“简单复制”到“权威发声”的必由之路。在支持发展个性、尊重个人主体意识的同时,研究会鼓励学术合作,弘扬团队精神,努力造就一大批富有创意、善于创新的人才,产生具有创新价值、独领风骚的创新成果。

●记者:那您认为该如何夯实和合之本?市三晋文化研究会在锤炼精英队伍上有什么举措和打算,来实现从薪火相传到燎原河东?

王殿民: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的核心问题是人,有人才能创造文化。推动实现河东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有担当的文化人、有绝技的手艺人、有情怀的开拓者,都是传统文化的主要传承者。为此,我们要在文化繁荣中锤炼精英队伍,在文化创新中打造卓越团队,要坚持以德修身、以德服众、以德领才、以德润才的用人导向,形成以人为本、人才为先、德才兼备、精英荟萃的人才队伍。

文化的终极目标是“化”人,最终成果是塑魂。文化是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这里强调的是,要把修德放在首位。格局要大、胸襟要宽、视野要广,干任何事情都要“志当存高远,心应向莲洁”。我们要把个人的道德修养、社会形象与研究成果的社会效果统一起来,用襟怀和学识的贯通、道德和才情的交融、人品和文品的统一,为历史存正气、为世人弘美德、为自身留清名,靠德才兼备成就人生价值。

市、县两级三晋文化研究会的所有同志,都是我们精英队伍的基本力量,是我们河东文化兴旺发达的源泉所在。今后我们要利用三晋文化研究会的平台,把培养、推举、造就人才的目光放长放远,要从大专院校邀请,从13个县(市、区)基层一线培养,在文旅行业发现,把富有情怀和学养的民间高手挖掘、使用起来,力争让全市热爱文化研究的基层人才脱颖而出,使他们从幕后走到台前,全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专业对路、年富力强的文化队伍。大力扶持新生力量,培育一批文化新人,从而形成一批富有河东特色的文化品牌,造就一批河东文化名人,组成一支老中青相结合、专业和业余相结合、各类文化人才齐全的“三晋河东文化军团”,努力形成我市文化人才代代相传、文化事业欣欣向荣、文化产业蒸蒸日上的生动局面。

●记者:在把握和合之势上,市三晋文化研究会将采取怎样的实践,实现从小众研究到服务大局的转变?

王殿民:和合是一种文化基因。以文化人,实际上就是重视人文教育、精神成长、思想提升,让人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和接近正确的价值观。文化的生命力在于顺势而为、与时俱进。“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任何时候,我们都要紧跟时代步伐,与党和国家同心同德、与人民群众同向同行,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从时代的脉搏中感悟文化的脉动,从时代之变、运城振兴、乡村富裕、群众呼声中展现河东文化之美,展现新时代恢宏的精神气象。

与时代同行、为人民研究,这是我们三晋文化研究会工作的宗旨。一年多来,我们在承接上级有关项目的文化研究上,特别是在“河东名人馆”“盐湖畅想”“百年筑梦”“运城名片”“百度百科”“百度词条”“成语典故”“运城精神提炼”等方面已经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市三晋文化研究会肩负着市委、市政府托付的各项重要工作,肩负着党和政府思想文化意志体现的“最后一公里”的渗透与拓展。文以载道,文以传情,文以植德。这一切都将使文化人大展风姿、大有作为。

常言说,知恩图报,善莫大焉!我们三晋文化研究会文化队伍中多是退休的老同志,应理解自己目前所拥有的丰富学养、广博见识、素质本领等皆源自于党组织多年的培养,源自于工作岗位上的千锤百炼。念兹在兹,不忘初心,报恩于党,还情于民。市两会提出了要打造“一区两城三强市三高地”的新运城,这不仅是全市人民未来五年的光荣使命,更是我们文化研究者在文化研究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服务运城经济社会发展的文化支撑。今后一个时期内,我们应该把学术研究、文化研讨与成果创新,自觉服务于经济和社会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我市三晋文化研究会应有的贡献。

刘勰《文心雕龙》中有一句话:“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征程漫漫,功业无涯。身处大时代、大变局,我们三晋文化工作者更要有大视野、大格局、大襟怀,不断突破超越,投身复兴河东文化的滚滚洪流,以和合文化揽四方菁华、纳八面来风,让三晋文化的历史星河闪耀更多的河东光彩。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