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千年禁垣 风骨犹存

来源:运城日报发布者:时间:2022-05-17

■赵 波

禁垣是运城盐池的象征,亦称禁墙、禁城。

古禁垣在穿越历史隧道的同时,也经受着大自然风雨的剥蚀,像一位年迈的老人,身上布满了历史记忆、文化符号。

禁垣记录着历史,阅读禁垣就是阅读历史,从残垣断壁的古禁垣上,我们可以读懂历史老人的内心“独白”。禁垣书写着文化,欣赏禁垣就是欣赏文化,从断瓦颓垣的古禁垣上,我们可以感受到池盐文化的博大精深。

禁垣初创

禁垣最初创建于唐代。大唐建都于长安(今西安),运城盐池靠近京畿,是辅佐大唐王朝的“钱袋子”和“米粮仓”。盐、铁、绸、茶,是封建社会的主要经济支柱,盛唐时期国民经济总产值达1200万缗,全国盐税高达600万缗,运城盐池盐税就达150万缗,占全国财赋收入的八分之一,全国盐税的四分之一。“唐之富庶,(河东)盐税其半”就是说明运城盐池在当时国民经济地位中的作用和所占比例。唐宪宗元和年间,盐法大坏,由于利益的驱使,盐池周围的百姓冒死偷盐现象时有发生,私盐盛行,盐利收入大减。为了防止食盐走私,保证赋税收入,唐王朝政府在原“盗卖池盐一斗以上,杖背,一石者死”的盐律基础上制定了更加严酷的盐律。盐律规定:对偷盗和私煎卤盐犯,不论多少,立即处以死刑。但即使这样,仍难以禁止盗窃、私制和私销食盐的行为。因此,在运城盐池的周围修建了水沟、矮墙等非常简陋且规模不大的防护建筑,盐池最早的禁垣雏形“壕篱”就这样形成了。

到了宋代,在唐创建“壕篱”的基础上,环池一周又修建了“拦马短墙”,分东西二门,以便人员出入。并“募兵百人,目为护宝都,以巡逻之”。

明洪武二年(1369年),明太祖朱元璋刚收复山西,立即派遣“河东转运使司”,专管河东盐务,负责征收盐税,并对河东盐池专门制定严厉的盐律,“盐池各场灶丁人员如有夹带私卖或私煎代卖者,处以极刑(绞刑);两邻发现私煎私卖知情不报者,除杖一百外,还要充军,对知情故纵或者串通私卖者,也要处以极刑”。

禁垣完备建成是在明代中叶宪宗成化十年(1474年),明政府下诏收回大滩池归为国有,由巡盐御史王臣,“经理盐池,塞东西二门,另辟中门,以总出入,又于马墙之外,筑设禁垣一周,计长一万七千四百二十二丈(合116.14里)。高低随乎地势,东西南北不一。其制大率高以一丈并一丈三尺为度,基厚八尺及丈有三尺,渐次而上,顶厚六尺、八尺不等。禁墙之外有马道,以便往来。马道之外有隍堑,以蓄野水,深阔皆丈。垣内外又置铺舌,以居逻卒”。这次修筑动用人力之多、工程之大,在盐池历史上是空前的。第二年,巡盐御史袁祯继续施工。第三年御史陈鼎复加修筑,墙高加之二丈一尺,前后历时三年完成。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御史吴珍请求,仍开东西二门,加上中门,共称之禁门有三,皆在盐池北畔。中禁门与运城城区相对,名曰“祐宝”;东禁门距安邑五里,名曰“育宝”;西禁门距解州十里,名曰“成宝”。三门出入,各从其便。

古禁垣在成化年间修成后,经历了四十余年,在一定程度上有损坏和塌陷。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巡盐御史熊兰又征调役夫3万余人,费时半年,把禁垣加厚至一丈五尺,加高至二丈一尺,隍堑深挖,加宽各一丈五尺。并在东西禁门内各建一座“瓮城”,城上建楼,城内设置60铺,分遣重兵把守,每当夜幕降临,城门紧闭,整个盐池恰如一座“监狱”,城外马道有兵卒巡逻,盗盐走私者插翅难飞。至此为止,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功能完备、宏伟壮观、“固若金汤”的禁盐之城就建成了。“环池四面,周围以墙,名曰禁垣,所以御盗贼而资保障也。”(《河东盐法备览》卷一·盐池门·禁墙)

运城盐池古禁垣防御性很强。城外的护城河为第一道防线,河上设有吊桥,是进出盐池的唯一通道;第二道防线是护城马道,昼夜有兵卒巡逻把守;第三道防线是城楼上边的谯楼,用来打更和报警;第四道防线是城门;第五道防线是禁墙内的瓮城。盐池古禁垣整个防务体系完备,建筑雄伟坚固,布局合理,结构严密。三道城门关禁重叠,层层设关,城上楼阁高耸,形成城内有城、城外有壕、关垣纵横、重城并守之势。

在运城盐池发展历史上,古禁垣始终捍卫着一个伟大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是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繁荣富强、文化传承的不朽丰碑,是河东大地人文厚重、富甲天下的历史见证。古禁垣经历千年岁月沧桑,为人类留下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历史地位

古禁垣从唐代始建,宋代继建,明代筑城,前后历经1000多年,这在我国和世界盐业发展史上是绝无仅有的。究其原因有二:一是运城盐池地处中原大地,交通便利,是世界上开发利用最早的盐池之一。自秦、汉,直到唐、宋、元、明、清,运城盐池盐利一直是封建王朝财赋收入的主要来源,受到统治者的特别重视和保护。二是运城盐池虽然分东、西两池和六小盐池,但比较集中,有条件绕池一周修筑禁墙。正是出于统治阶级的利益需要和地理位置的实际可能,才使得禁墙能以独特的面貌出现在百里盐池上形成独树一帜的池盐文化现象。

古禁垣落成之后,第一个明显的作用是防止盗盐走私,保证国家税收,扩大财赋收入。

以产量来说,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年),产盐30.4万引(每引200斤,下同),计产盐6080万斤。成化十年,禁垣修成之后,盐产量逐年递增。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产盐38.4万引,计7680万斤;正德十五年(1520年),产盐62万引,计12400万斤;特别是神宗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产量高达140万引,计28000万斤,达到历史最高。

古禁垣的第二个作用是抵御自然灾害,防止客水犯池,保证盐业正常生产。

运城盐池地势中间低、四周高,历来是“以主水生,又以客水败”。主水,是指池内的产盐母液;客水,是指池外侵犯而来的洪水。抗洪是保证盐池正常生产的必要条件,禁垣没修之前,池北仅有姚暹渠疏导侵池之水,池南仅有建于唐德宗贞元年间(797年)的“护宝长堤”作为防止中条山洪水入池的唯一屏障。禁垣修成之后,护宝长堤成了盐池防洪的第二道防线,禁垣既可以堵截客水,又有隍堑可以纳蓄,无疑是防止客水犯池的一道主要防线,其作用不言而喻。

古禁垣没修之前的宋徽宗元符二年(1099年),客水坏池,冲垮护池堤堰,盐业减产,使得行销潞盐的西安、洛阳、开封等地改食河北长芦盐。

元延祐年间(1314年),池霖涝拍坏堤堰,池中盐花诸年不生。禁垣修成之后,有效抗御了以下几次大洪水,使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明崇祯五年(1632年)七月大洪水;清乾隆二十年、二十二年大洪水(分别为1755、1757年);道光二年、三年、十二年、十五年大洪水;咸丰六年(1855年)大洪水。

在抵御诸多洪水中,特别值得称道的是抵御正德十五年(1520年)的洪水。正德十二年加修的禁垣不仅有效抵御了洪水侵袭,还使当年的潞盐产量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古禁垣的第三个作用是控制盐工的外逃。在过去的盐业生产中,盐工是为统治阶级当牛做马的奴役,在不堪忍受其苦时纷纷外逃。禁垣建成后,百里盐池成了一座“四堵墙”的“监狱”,盐工失去了人身自由,禁垣起到了禁锢盐工的作用。

禁垣被毁

禁垣的衰败始于清代末期。

清代前期,政府每年拨有专项银两对禁垣进行岁修。到了清代后期,由于朝廷软弱无能,国难当头,内忧外患,国库空虚,盐政腐败,对禁垣无力岁修,禁垣由此开始衰败。

民国初年,军阀混战,盐业不振,加速了禁垣的衰败。民国三年5月,充任盐务稽核总所会办的英国人丁恩,到运城盐池巡视后称:“查河东盐池当日环绕盐池之禁墙,已甚破坏。初欲借此围墙保护盐池者,至是遂归失败,等于无用……除闸门(指禁门)三道之外,墙中更有缺口多处,或穿墙身,或穿墙领,以为利便出入之孔道。凡此皆由人民历年以来逐渐私开,而政府未尝加以禁阻者。”这说明禁垣在清末民初破坏比较严重。

1938年3月,日军侵占运城盐池,以掠夺潞盐和化工原料为能事,加剧了禁墙的破坏。

1947年12月28日,运城解放之后,晋冀鲁豫边区人民政府太岳行署立即发布公告:盐池禁墙内土地一律收归国有,护堤滩地、籽粒滩地地租如数上缴,作为维护池內资金。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曾先后投资1000多万元,对护池堤堰进行修建保护,又多次发布命令和布告,对于盐池资源的利用、土地开发、池内芦苇及树木的使用管理都作了明确的规定。

“文革”时期,对盐池的防护设施破坏严重。58.7公里的禁垣不少地段被平毁,幸存的也是残垣断壁。盐池南畔,在造海绵田狂热运动中被拆毁一空,25公里长的护宝长堤被附近村民挖得坑坑洼洼,栽树,取土,烧砖瓦,这个被称为池南第二屏障的“护宝长堤”已是面目全非。

1980年,《人民日报》以《运城盐化局资源亟待保护》为题发出“救救古禁垣”的强烈呼声!1982年5月24日,《人民日报》在头版显要位置,发表了“制止破坏运城盐池国家资源的行为”的读者来信。同年7月间,时任山西省省长罗贵波到运城视察,看到古禁垣被毁之惨状,尔后省人民政府果断作出决定,先拨款200万元,修复池南禁垣,然后全面修复。

近年来,运城市委、市政府先后成立了运城市盐湖生态保护与开发中心、运城河东盐文化研究会,投资过亿元,对盐湖生态环境大范围整治,修复堤堰,东、西禁门,瓮城,盐池神庙,河东池盐博物馆,盐文化公园,盐文化广场等展示池盐文化场所和载体。特别是省委、省政府提出的“退盐还湖”“五湖治理”等方案,把运城盐湖纳入其中,运城盐湖必将迎来大规划、大投入、大发展。

风骨犹存

古禁垣从初创到现在历经千年沧桑,虽屡遭兵火,迭经风雨侵蚀,大部分已毁,但从它的废墟上不难想象当年之风姿。

今天的古禁垣,早已被丛生杂草包围,兵卒的铺舍也破败不堪,垣外隍堑也已垫平,马道上栩栩如生、形象逼真的5匹运盐车马早已不知去向。曾经风光无限,气势恢宏、悬若垂臂的古禁垣孤独地横亘在天边;曾经戒备森严的“瓮城”也没有了昔日的威严,变得异常冷落,异常凄凉;曾经古雅庄重、朱栋花檐的中禁门门楼上嵌饰的清同治皇帝手书的“三不碑”,即禁垣中盐工“不当兵、不纳粮、死后不买棺材”的碑文,早已化为尘埃。盐池禁垣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盐池禁垣是历史留给现代的标记,既而凝固成一种特殊的盐文化现象。正是河东盐池最早产生了池盐文化,继而池盐文化催生了河东文化、黄河文化,黄河文化最终繁衍了中华文化。河东池盐文化以此为基点,闪烁出灿烂的生命和智慧的光芒,确立了它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不可忽视的地位。

千年古禁垣,它昭示给我们的是一种信念,一种执着,一种毅力,一种精神,一种文化,是时代洪流激荡之后的岿然,是大浪淘沙之后的纯真,是历史车轮碾压之后的考验。面对千年古禁垣,我们总是怀着一颗虔诚的心,小心翼翼地去对待这种独特的池盐文化现象,去挖掘、去整理、去研究、去保护、去开发、去传承、去发展!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