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远去了的临晋县衙

来源:运城日报发布者:时间:2022-05-12

■张敬录

清晨,我沐浴在一缕缕新春的阳光里,穿梭在临晋县衙的前堂、后厅。此刻,我看到你的高大雄伟,看到你的沧桑古老,看到你那感人至深的“清官文化”。

是衙门上那副“不负苍天何论官阶只七品,常怀普爱生怕民心失半分”的醒目对联,让我感悟到历届临晋官吏“为官之政、造福百姓”的真正内涵。

临晋县衙,始建于元大德年间。虽遭受岁月的侵蚀,但它与榆次县衙、平遥县衙、新绛县衙相比较,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座元代县级衙署。古老的县衙,按照中国古代堪舆学坐北朝南的传统方位设计而成,中轴线之间依次排列为衙门、仪门、石坊、正堂、退思堂、三省堂等。这样的建筑格局完整地保留了元代县衙承袭唐、宋两朝的建筑风格。

以临晋正堂为中心,东为县城衙,西为主簿衙。大堂前两侧则为古代衙署的办公之地。县衙按左文右武的昭穆制排列:正堂前两侧并列为廊房。左文、右武执事办公,其中有掌管任免、升降的吏房,有管理土地、户籍的户房,也有掌管教育、县试的礼房。还有协助知县破案侦缉的刑房和掌管兵丁、马匹的兵房、工房。廊房之后,有土地祠、警署、监狱以及县尉、典史、衙役处所等。真乃典章制度首循礼,科考律条总尚文。

临晋县衙不愧是晋南衙府建筑的活化石。虽然历经七百年的风雨沧桑,但依然呈现出筒瓦包沟的布顶、单檐斜挑的悬山顶和古建考究的歇山顶。一处处古朴典雅的建筑给人以檐柱错壮、高大雄伟的震撼。

步入大堂,县官审案的青铜雕像,活灵活现地展现在人们面前。喊冤击鼓,县令升堂,衙役列排,刑房、站堂齐喊:“威武。”于是,在明察秋毫天理昭昭悬明镜、公正廉明威风凛凛有法绳的刑法面前,刑书唱名,皂隶传唤,原告、被告各跪东西。经过一番讯问,县太爷猛拍惊堂木,掷下令签。

就在这个曾审理过无数案件的临晋大堂,至今还悬挂着一代代官吏的从政格言。他们在征税、纳粮、教化百姓、劝民农桑、科举兴学的同时,把当地百姓的冷暖挂在心头。曾涌现出临危勇、临财廉、临四慎、临民仁的“四临”知县史邦直;涌现出“晨理案牍黄昏尽,夜访民瘼二更天”的廉洁县令李怀和勤不言苦、廉不言贫、功不言己的“三言”知县吴崇礼。

带着对古代官吏的无比崇敬,我在“三省堂”又一次看到那一则则反映临晋县官巧断冤案的故事。一度被蒲松龄写进《聊斋志异》的短篇小说《太原狱》就是讲述了临晋县令巧断冤案的故事。寡妇张氏私通,儿媳百般阻止,张氏便诬告儿媳另有奸情。官府昏庸,错断下狱。儿媳不服连续上访。后来,这个棘手难断的案件,让临晋县孙县令巧断。经过巧施计谋,最终冤案大白。

在临晋县衙的史册中,曾记载了一批批为民请命,刚正不阿的良臣典吏,他们被老百姓称为“吏道风骨”。于是,民间曾传颂着铁面御史、白面包公、青天醇儒、黑驴县令等从政廉洁的故事。正因为有这些感人的故事才铸成了临晋县令“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无私奉献精神。这种可贵的精神与我国古代的“清官文化”“儒家文化”形成了相互交融的文化体系。

日暮斜阳,我登上临晋县衙的高墙,默默地阅读这部“临晋县域”的百科全书。遥想历史上的临晋县城,不论是解县、北解、桑泉还是临晋,任凭县名如何更改,但发生在这里的廉政历史故事不可更改。它让我又一次看到这座古老的县城曾经有过的辉煌。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