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书者刘鹏斌:胸怀敬畏写大道

来源:运城晚报发布者:时间:2022-05-10

记者 景斌

“我就是一个书法爱好者,又没玩出什么名堂。”快人快语的他,胸怀敬畏地说着,“幸有大家鞭策激励,才会写几个字。”

说话的是刘鹏斌,山西省书协理事、运城市书协副主席。虽然年过花甲,但是他看起来要年轻得多,人也倍儿精神,这或许是长期受翰墨书香熏陶的结果。

爱得纯粹

圈子里的人说起刘鹏斌,直言其爱书法是纯粹的,没有任何私心杂念在里面。

上世纪80年代,运城地区筹备书协之时,酷爱书法的他就成了筹备组的成员之一。当时,他比较年轻,干什么都冲在前面。

练书法,笔墨纸砚是最基本的。那时,这些东西还是比较奢侈的。“我当时的月工资才十几元,一张宣纸就5角钱,但买起来根本不犹豫。”刘鹏斌回忆说。

他对笔墨纸砚的爱惜,一直持续到现在。写完字不收拾笔墨纸砚,那就好比吃完饭不洗碗筷。就连印章,他也十分讲究。色重了、盖偏了……他都看不惯。

即使手头再拮据,都不能让笔墨干了。多年来,刘鹏斌从来不在乎吃穿住行,但对笔墨纸砚这方面却相当重视。

现在,条件好多了,刘鹏斌就买好的笔墨纸砚。特别是宣纸,他藏了不少珍品。“每要写字,不能说焚香沐浴更衣戒斋吧,但一定要心静下来,要与字、与人、与字背后的人和事深度交融。”刘鹏斌说,“不敢言笔落惊风雨,最起码不能糟蹋了这笔墨纸砚。”

大家栽培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每每提及老师们,刘鹏斌总是心怀感恩,那份崇敬之情是发自肺腑的。

他刚开始习练书法,就得到不少运城书法界前辈们的点拨。后来,他拜入书坛大家徐文达先生门下,不仅书艺上有了长足进步,更重要的是视野更宽了、想得更深了。

再后来,勤奋好学、悟性颇高的他,有机会与卫俊秀先生、孙伯翔先生、林鹏先生、田树苌先生等深交。或是书信教诲,或是作品相赠,或是刻印留章……老先生们对这个忘年之交甚是欣赏。

在刘鹏斌眼里,这些老先生们,既是良师,更是益友。老先生们身上那股子对书法的爱,对书法的敬,为了书法甘愿坐“冷板凳”的执着,让刘鹏斌很早就明白书法是什么!

“书法不是获奖、不是参展、不是办班、更不是卖钱。”他说,“书法,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具代表性的一脉,能端上这碗饭,要虔诚、要敬畏、要感恩。”

刘鹏斌告诉记者,古之王羲之、颜真卿、苏东坡等书坛大贤,均不以书为生。都是深到骨子里的爱,才让他们写出了个性、写出了趣味,写了个流芳百世。“学书、习书,就要向这些大贤看齐”。

再深一点

刘鹏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十分钟情。他聊到了《诗经》《离骚》、诸子百家,聊到了儒释道和《二十四史》,还聊到了唐诗宋词,聊到了林语堂、余秋雨,等等。说到高兴处,他信手拈来就是诗词歌赋、名言警句等。

文以载道。

凡书界先贤,其书法都是有趣的,都是有生命力的,都能带给人思考和真善美。

在刘鹏斌看来,书法不外乎技与道。“技”是功夫,苦练或有所成;“道”是魂魄,是浩然之气、是庙堂之气、是书卷之气、是山林之气……是华夏五千年涵养的大道、正道,也是书者最后的归宿。

厚积薄发。

一位习书者,如果不能从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中汲取营养,那到底都只是个写字的。书法练到最后,写的就是文化、写的就是修养、写的就是心态。

从艺,有爱好者与成事者之分,有票与角之别。刘鹏斌一直觉得自己还是一个爱好者,是一个票友。

如今,已过耳顺之年,刘鹏斌活得更自在了,对书法的爱也更加投入了。“全力以赴,就想深一点、再深一点,希望能于无声处听惊雷。蓦然回首,灯火阑珊处。”他说。

(图片均由杨洋翻拍)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