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绛县郡马府的前世今生

来源:运城晚报发布者:时间:2022-05-10

□王伟栋 郝彩丽

自小就听说,绛县槐泉村有十几座古老而阔绰的高墙大院,那是该村靳氏望族的世袭府第,共有15座四合院,房屋190余间,占地4400余平方米,当地人称“郡马府”。随着岁月更迭,世事变迁,一晃数百年过去,郡马府的一些建筑因早年战争的原因,已经拆毁。实际上,昔日的郡马府早已不复存在,但仍留下了很多印迹。

近日,有位喜欢古建的人士正在复建当年的郡马府,要建一座古建筑艺术博物馆,笔者前去一探究竟。

辉煌的前世

槐泉村距绛县县城约10公里,位于县城东北方向。村子正中间有省道曲线穿过,村子因此一分为二。村内,以晋献公墓前的东西街为界,村北称“北街”,村南称“南街”。早先的郡马府坐落在南街上,占去了村南五分之三的地方,宛若一座村中城。

该村三面环山,南边与中条山主峰东华山相照,东边与九凤山(传说此山曾建有春秋时期晋文公的阅兵场)毗邻,山下有条清凌河横穿南北,与浍河交汇,西边有座九京山,九条隆起的山丘像九条静卧的巨龙。俯瞰整个槐泉村,依山傍水,钟灵毓秀,相传为“九凤朝阳十龙地”。在晋献公墓地旁,早年有股清澈的汪泉,泉岸槐树繁茂,槐泉便由此得名。

查元代史料得知,皇帝和亲王的侄女一般都封为郡主,而其丈夫即为郡马。那么,此处的郡马又是何人呢?

距村南一华里处,有一座清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的靳家世系碑。碑文载,元朝末年,曲沃靳族有一名叫靳从谅的家主,为避战乱和灾荒,从曲沃县迁到了槐泉村。靳家是西汉信武侯靳歙、汾阳侯靳强的后裔,是有详细族谱可查的名门望族,元朝时兴盛近百年,有朝廷官员72位,多位被追授为“西河郡侯”。元泰定二年(公元1325年),迁至槐泉的靳家第四代靳杲任绛州州官,娶了一位郡主为妻,成为显赫一时的郡马,当时就住在槐泉南街。

要去郡马府,先要经过南街楼门里值守的盘查,然后走过数座青堂绿瓦、石狮拱门、卵石铺道的高楼阔院,在路边坐西朝东的地方,有座规格特别的院落,就是郡马和郡主居住之处。院内三间南房为主房,彩色琉璃瓦脊,雕刻彩绘门窗,整体建筑风格既雍容华贵,又壁垒森严,透着官宦世家的尊严与显赫,非一般民居可比。村里人都尊称其为“郡马贵府”。

据当地人口口相传,郡马娘娘识得天象。有一年夏收来临时节,她预测到几天后会有场大冰雹,于是催促百姓提前抢收小麦,帮百姓避免了一场天灾。村民十分感念郡马娘娘的恩德,她去世后,生前居住的南房在明清两代数百年间一直保存着,直至后来战乱被烧毁。

正当郡马府的主人官运亨通、春风得意之时,曾纵横欧亚大陆的蒙元帝国,退出了历史舞台。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八月,明军入京灭元,冬十二月征虏副将冯宗异取晋宁路至晋南。因缺饷补给,冯宗异便上奏朱元璋,要刑诛元宦纳饷济需。当时晋南靳氏一族在元朝为宦居多,冯宗异便对靳族大开杀戒,靳氏人闻讯后四处潜匿。外逃者隐姓埋名,未逃者血溅故土。这时有位叫靳颉的族人站了出来,他向朱元璋乞命征西,要为靳家人将功折罪,朱元璋准奏,授其为征西大将军。后来,靳颉不幸在战场上殁于阵前,只获其尸而丧其元。朱元璋感其忠烈,赐银首葬于祖茔曲沃曲村,同时赦免了靳氏一族。至此,绛县槐泉的靳氏一族才躲过灭顶之灾,更为后世子孙的繁衍生存赢得了喘息之机。

赓续的轨迹

清乾隆四十九年二月所立的靳氏祖碑上,清晰地记载着靳家的世系谱:始祖从谅,户祖靳顺,二代士贤,三代靳旺,四代靳杲,五代靳环,一直绵延到今天23代。继郡马靳杲风光数年之后,靳氏一族并没有败落。在明清两代,他们凭勤俭立本,靠诚信持家,不断赓续靳氏人的辉煌。

据上了岁数的老人说,靳家在槐泉村有300多亩土地,他们耕读传家的同时,还到外面做生意,买卖涉及粮、棉、油、布、铜、铁、药等多个领域,足迹遍布河南、陕西、山东等省份,靠辛劳换来了大量的财富。当时每年都有大批镖银运回槐泉村,多时达二三十头骡驮银两。最让人佩服的是十四代子孙靳执钰,独自一人在河南上蔡县闯荡,专做棉麻生意,几年工夫便把生意做得风生水起,每晚收账,现银多达四个淘麦筛子之多。

靳族人在获取大量财富后,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又在郡马府附近重修了一座祭祖堂。其四梁十四柱,门面全木结构,镂空精雕,人物、花草、瑞兽栩栩如生,檐下走廊宽丈余,四根木雕方柱宇内罕见。郡马爷的画像就挂在大厅正中央,可惜画像后来被烧毁。2000年,绛县修公路,线路要通过郡马府,院中房屋在拆迁之列。因祭祖堂是明代建筑,有很高的文物保护价值,被国家文物部门整体迁建到甘肃嘉峪关景区。

在郡马府后裔的子孙中,最出色的一位,当属生于乾隆元年的十三代后裔靳怀奇。此人官居正六品,是个文武兼备、官商双赢的实干家。他率先在全县建起第一座旗杆院,此院坐西朝东,门前两根旗杆高达数丈,粗可三围,每根底座由三块精雕细刻的巨石凿成,杆顶是方形铁质旌篮,纹饰精美,尤为壮观。门后是一座五进大院,可惜现仅存一座被风雨剥蚀的北楼。

靳氏一族绵绵瓜瓞,到了清代中期,子孙靳毓秀又在旗杆院对面建成一组气势恢宏的宅院,大门上匾额为“福德第”。“福德第”大门坐东朝西,阔三间高数丈,两侧是精美绝伦的山水石雕壁画,中间是厚重威严的巨门,门内是充满仕宦气息和文化底蕴的天井院。院落正东是整块青石雕就的巨型照壁,上书宋代理学家朱熹的治家格言,书法出自清代名家之手,字迹遒劲有力、端庄大气,在国内民宅中十分罕见。20世纪90年代,曾有人出10万元买此照壁,宅主未允。天井院南北两侧为礼乐轩,专供喜庆典礼时乐队所用。由天井院左拐,进入主院,是一座典型的晋南四合院,其规制属最高的“五花穿梅”格局。最耀眼的北房,屋檐下全是镂空的山水人物、亭台楼阁,室内入眼的木质构件均为镂空精雕,令人赞叹不已。听先辈槐泉人讲,“福德第”建造时,工匠数百,日消斗金,耗时整整三年半。

清朝中晚期,郡马府的靳族人经过600年的繁衍生息,人口已达200余人。但他们并没有因富足而独行寡立,始终恪守家训,以仁与人,以爱睦邻,在邻里乡间都留下了很好的口碑。竖立在槐泉村东北角的“功德碑楼”,就是靳族人积善行德无声的见证。

清咸丰十一年,槐泉村村民为感念靳族医官靳硕德数十年为全村人免费医病用药、灾年舍饭、赈灾济民的义举,专门为其修建了功德碑亭。此亭高约三丈,长约八尺,远看巍峨壮观,恢宏大气。石碑南面刻有“南极星辉”四个大字,北面正中有赞美靳老先生的序文碑记,落款是:南北街合村仝立。如今,槐泉村过去的几百通石碑早已荡然无存,唯独此碑,历经百年风雨,依旧岿然不动。

涅槃后重生

郡马府昔日的辉煌,如今只残存在槐泉人的记忆里,提起当年的高门大院,人们更多的是哀叹、痛惜。至于郡马府今天能否像凤凰涅槃那样,在浴火中得以重生,见到赵金有先生后,我们从他身上看到了希望。

赵金有,大学本科学历,绛县恒通铸造有限公司董事长。他喜欢收藏,在古建方面颇具造诣。早在2012年3月,他听说绛县槐泉村有一处清代建筑,便慕名前往,当时呈现在他眼前的“福德第”早已失去了原有的风采。四合院内西厢房已被拆除,北房木雕额枋下被换成了砖脸,安上了现代门窗,东厢房窗台下满是杂物,门口的影壁被大堆柴火覆盖。令赵金有庆幸的是,残留的建筑物上较完整地保存着明清建筑上的三绝:木雕、石雕和砖雕。这些珍贵的遗存,是凝固历史的见证。他托人多次同宅主洽商,最终出巨资购得此院。

本着“修旧如旧”的修复原则,赵金有从外地找来专业的能工巧匠,先是小心翼翼地拆掉北房的挡风墙及现代门窗,用两根粗壮的带础石的廊柱代替,腾出走廊空间后,又给三间北房安上仿古雕花式木门窗。在西厢房的原址上,参照东厢房的结构进行了复建。北房东边角门里,原先是座抬高的两层角楼,也是“福德第”院落的观景台,也参照遗留的照片进行了复建。原来的影壁露出,是一幅精美的砖雕画,上刻有如意、柿子、雄鹰等,底座上还雕有“福”“禄”“寿”三个正楷大字,把中华文化谐音的美好寓意体现得淋漓尽致。

“福德第”大院复建后,赵先生以此为依托,与附近六家居民协商搬迁。腾空六家院落后,他又在晋南广大地区多方查寻并购买散落在民间的古建筑,一点一点完善古建艺术博物馆。十多年来,赵先生先后从外购回“无逸所”“谦受益”“服先畴”“和顺第”四座清代门楼,三座濒临倒塌和废弃的古宅厦,以及散落在民间的瑞兽照壁、家训影壁、拴马桩、怪字石等。他将这些东西巧妙布局、合理安排,利用空闲的宅基地,又重新迁建了三座四合院,修好了曲径通幽、小桥流水的院心花园,总复建面积达2700多平方米。

如今,踩着院内湖中的垫脚石,绕过假山旁微型舍利塔,由花园侧门进入“福德第”院内,登上东北角的观景台,极目四望,南是东华山横亘,西是九京山绵延,东有清凌河如带,北是平坦无垠的田野葱绿,眼前是座初具规模的古建艺术博物馆。在这里,你可以远离都市喧嚣,与古建来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重温一次古圣先贤润物无声的哲思睿语,在飞檐斗拱间找回曾经的繁华记忆。那座古老的“郡马府”,正呼之欲出。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