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打墙有奥妙

来源:发布者:卫继农时间:2022-01-04

童年读书的学堂是一座很有年代的关帝庙,毗邻村界。先不说关帝庙那恢弘威仪的建构,单就操场东边那一排几经风雨剥蚀仍高耸屹立的土墙,就让人叹为观止。听老人们讲,原来的村墙都是一丈二尺高,把村子三华里周长围得严严实实,只有东西两幢大车门才是唯一的通道。晚上车门一关,整个村庄封闭得严严实实,就是猫狗进出都很难,村庄里的人们由此有了满满的安全感。这一堵堵坚固的墙体都是先辈们一层一层用土夯打而成,那墙体既彰显出先辈们挺拔伟岸的高大形象,又昭示着先辈们众志成城、顽强拼搏的创业精神,亦见证了先辈们兴建家园的辉煌业绩。

据考,打墙距今已有数千年历史,创始人就是殷商时期被称为圣人的山西平陆籍的傅说。在没有砖瓦的年代,傅说发明的“版筑法”为劳苦大众建造房屋以及皇室建造宫殿立下不朽功勋。

随着岁月的更迭,年龄的增长,亲眼看到父辈打墙的繁杂严谨工序,再到后来我也加入打墙行列,这才感知到打墙的艰辛和技巧的奥妙。

首先,得有一支强壮的队伍。俗话说,七紧八慢九消停,意思说七个人就能凑合,八个人就不紧张,九个人就消消停停。这几个人有明确分工。捉墙的又叫领班的。此人必须有智力、有眼力、懂技术,都是由村里的行家里手担任。墙上有抱大头的、垫腰杠的、抱小头的,剩余的就是上土打下手的。人常说,栽墙如救火,道道工序,环环紧扣,抓紧时间,不能拖拉。先是夯实基础(地基),一般用三人或四人抬的木夯或铁夯将墙基础夯实,然后用麻绳拽直用杵子打印,白灰撒线(中线或边线),接着,捉墙者根据墙体高度决定墙基宽度(丈二高墙,底阔三尺五),并用自制的“简易尺子”测量大小头尺寸,必须对等。大头用两根结实通直的木料做大架,小头用一块高一丈多厚两寸多的梯形板和两根通直的木椽与板结合浅埋夯实立起,外边用铡堆顶实,上面再用木椽顶牢。中间的肋骨是用六根或十根通直的木椽将大头斫成扁形以便与大架纫接。整套工序必须一气呵成,所以有栽墙如救火之说。底三板(一椽叫一板)中间都用夯夯打,大头、小头由人工自下而上用铁杵子打实,切记四角必须用脚尖拧牢(俗语叫缠脚)。这样,墙体之间才能结合紧密。一般一堵墙长不得过丈。肋骨小头伸出板外部分由捉墙把式用短麻绳码好,用绞棒绞紧。这样,一板一板循序渐进直达所需高度。每当一板完成后,抱大头的要眼尖手快用事先准备好的木钩干净利落地将下面的肋骨椽钩上来,放平后再用绳子把肋骨椽上的土刮净,这叫洗椽,为的是墙沟光亮美观。这才是真正的打墙板上下翻。上土也有一定技术含量。随着墙体增高,往上撂土要使巧劲,前手送后手猛压,像杠杆一样让整锨土不散,如一块饼子直达板中心,行话叫“翻升子底”。最后是拍墙头。老人们说,拍墙头是有讲究的,其形似旧时的轿子车顶一样椭圆,两侧光滑利水不分心。凡是行家打的墙均笔直没弯,墙沟直线,墙头平整不裂不颠。

我由一个懵懂小子几经实践磨砺,不但学会了打墙,还由抱小头升为抱大头,后来,竟然也能捉墙。其间,因为打墙曾多次受过叔伯爷们的严厉训斥和指教,杵子砸脚趾的事也时有发生。庄家行里的“摇耧务草拨秸积,打墙赶车耕耘地”每一项都有极高的技术含量。老人常说,“三年能熬成生意人,十年难入庄稼行”。这话一点不假。欣喜的是,我还因“捉墙”这一手技艺成就了自己的美好姻缘:那天,介绍人领上南庄的赵家大户主暗访相亲,我正领着一帮人给饲养室打墙,这是两头顶墙没有空间不能用绳索绑绞,我使用的是从小头抽绳索的办法(俗语叫抽纫)。准岳父一看大加赞赏,满口应承下这门亲事。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