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妙笔生花写乡村

来源:发布者:时间:2021-12-30

□宁志荣


万荣李庄村钟灵毓秀,人杰地灵,是晋南一带有名的古镇。岁月不居,物是人非,随着时代的变迁,它也在社会大潮中浮沉不已,留下了斑驳的印痕。后来李庄改名为现在的里望,寄托了村民美好的愿望,希望成为一个有声望的村子。

作为我们的家乡,它太需要一本书籍,一本记录它的文化历史和兴衰历程的书籍。杜刚辰的新著《李庄纪事》问世,由团结出版社出版,对研究和了解里望村有着弥足珍贵的价值,值得祝贺。

文字具有神奇的力量,能够跨越时空,再现当年的历史。沉浸在刚辰的文字中,我好像回到了久别的故乡,与他一起追忆童年嬉戏、神秘的所在,记忆的河流慢慢穿过时间,察看老屋的围墙、巷口的槐树,倾听小巷街头的传说、故事,内心一次次涌潮,被感动,被追忆,踽踽行走于乡村长长的巷子,那是上学的路上,也是上晚自习时月黑风高的夜里,一幕幕场景在脑海浮现。孩童时期眼里的乡村,长大后立志要离开的乡村,如今历经岁月沧桑,回眸之时才发现是无尽的童趣和文化,引得人无限感慨。

要写一个地方的文化历史,是要下真功夫的。尤其是随着年深月久,兵燹灾害,许多人事都湮没在浩瀚的历史中。这就需要书写者深入当地,核对资料,钩沉历史,做挖掘整理工作。刚辰正是这样的不二人选。他性格细腻,做事认真,一丝不苟,条分缕析,然后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比如有关抗日的故事、八路军路居里望村的历史,已经过去了八十多年了,仅仅留下了一些传说。而且这些传说,都是口口相传,当事人由于年龄和记忆的原因,难免存在某些矛盾和错讹之处。刚辰又是查阅县志、党史,翻阅当地史料,寻找相关图书,采访当事者的后人,咨询里望乡贤,一有机会就做这个事情,断断续续经过了几年的努力,终于基本理清了这段历史的原委。这么一小段史实,就下这样大的功夫,他的认真专注精神可想而知了。这些都让我对整本书的内容多了期待。

我更为欣赏的是他对于古镇李庄风物的描述。李庄街道是我童年向往的地方,留下了深刻的记忆。虽然如此,说实话,我对它又是陌生的,不甚了解的,因为小时家里节俭,很少上街逛。而刚辰就不一样的了,他家就住在连接街头的巷口,因而在他的笔下,李庄街面的建筑、布局、店铺以及发生的故事,都是那么翔实得当,生动有趣。那些在我印象中比较神秘或者模糊的印记,他都描述得栩栩如生,充满了亲切的乡土气息。这样的记述,满足了我的好奇心,填补了里望街巷分布和风物记述的空白,留下宝贵的乡村历史资料,为人们研究里望历史树立了新的标杆。

远在异乡,游走于刚辰的笔下,沉浸在他对里望村近百年历史的回眸,仿佛打开了时光隧道,把历史和现实衔接起来了。在书里我们看到了村里关帝庙的建立、古老的城墙、精美的戏台,保留至今的珍贵的清代石碑。知道了里望村名的起源、姓氏的分布比例、人口的迁徙,从而对于村庄的沧桑变迁有了基本的了解,增强了对于村庄文化的自信感和历史感。尤其是对杜氏家族历史的抽丝剥茧般的探寻、家族人物的梳理,极为精微,使我们通过一个家族的兴衰史,一窥农村社会家族文化的传承。该书还对村庄几十年来的各种具有代表性人物的命运和性格进行了生动的描述,作出了深刻的反思和探究。他们的故事引起了我们的思考,使我们对农村的文化历史、农民的生存状态、农村的社会结构,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

此外,书里通过方方面面描述了晋南一带的民俗风情、婚丧嫁娶、生日礼节的各个程式,对我们了解当地习俗有重要的价值。如举办婚礼时迎神子、祭祖先,接新娘时烧干草、点鞭炮,结婚当晚的长命饭、淘媳妇等的描述,细致入微,惟妙惟肖反映了当地历史久远、源远流长的风俗习惯,同时也是晋南一带风俗人情的写照。

书里还对当地的方言做了细致的考证,介绍了方言相对应的词语。使我们了解到,原来晋南方言与古代汉语言有血脉关系,许多方言发音就是古代汉字的标准发音,只不过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它们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比如,给柿子用温水去除涩味的“漤”字、农村打地基夯土用的石头墩子的“硪”,形容人古板的“不活道”,批评人简单粗暴的“晃杆子”等,读来都让人长了知识,多了见识。

沧桑里望村,我辈多感慨。无论是今人还是后人,如果要了解里望村,研究里望村,以至了解晋南一带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刚辰的书都是颇有价值的,也是绕不过去的。刚辰在繁忙的工作中,不忘家乡,兢兢业业,孜孜不倦,为家乡写志,为家乡立传,付出了巨大的心血。他作为里望村的娇子,功莫大焉!我们太需要他这样的人,不忘家乡,心系故土,为家乡的文化建设作出一份贡献。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