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棉花,绽放在心田

来源:发布者:时间:2021-12-29

□赵光华


某一个不起眼的节日,同办公室的一位美女同事收到一束鲜花,引来一片赞美声,好像平静的湖水投入了一块石头。

一阵喧闹过后,这束鲜花被静静地安放在办公桌上。花束中主打花是深红色的玫瑰,好似一袭旗袍的贵妇人,一颦一笑尽显雍容华贵;淡雅的百合弯着头簇拥在一起,像几个情窦初开的少女在窃窃私语;满天星的花朵只有米粒大小,均匀地点缀在花束中间。整个花束高中低搭配恰到好处,枝叶错落有致,花束被紫色的花纸包裹,再被粉色丝带捆扎,好像一个穿着节日盛装的姑娘。花瓣上滚着晶莹剔透的水珠,花枝上还沾着湿漉漉的泥土,花香飘满整个房间,闭上眼睛,我仿佛置身一个大花园。

咦!这不是一朵棉花吗?是我看错了吗?再定睛仔细看,就是一朵干棉花啊,它怎么混进鲜花丛中?这是秋天田野里收获的一朵棉花,花开四瓣,四团白色的棉絮像四个躺在摇篮里的蚕宝宝。棉花壳内白外黑,缩身棉絮背后,水分已经彻底风干。我盯着这朵棉花沉思良久,这不起眼的棉花什么时候被请进鲜花的序列?

棉花是不是花?反正它叫棉花。它的家在辽阔的田野,它没有被花圃的园丁精心服侍过,没有鲜花那么娇贵,它是大自然的甘露和农民的汗水浇灌的,吸附日月之精华和天地之灵气,粗粝中透露出成熟之美。

晋南自古就出产棉花,20世纪80年代,这里曾经是著名的产棉地区,灌溉渠道四通八达、纵横阡陌,有黄河水的滋润,肥沃的黄土养育了一代又一代黄河岸边的人。棉花是本地的第一大经济作物,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每年过了清明开始种棉花,接下来大半年,农民像对待亲生孩子一样侍奉着自家的棉田。我自小在农村长大,对种植棉花过程中的酸甜苦辣深有感触。

种棉花是个细活,粗枝大叶不得。农民千挑万选买到优良的种子才放心,也有的是头一年卖了皮棉留下的种子。大部分棉籽被用来榨油,当地人习惯了棉籽油的口味,我就是吃棉籽油长大的,如果家里哪顿饭菜不是用棉籽油做出来的,我一下就能品尝出来。不过在缺衣少穿的年代,饭菜里只要飘着油星就不错了,哪管是什么油。

但是我始终对棉籽油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它根深蒂固地浸入了我们晋南人的味觉系统,也融入了我们的血液。离开家许多年了,想起用棉籽油做成的菜,炸出的麻花、油馍,除了吞咽口水,我也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家乡,想起儿时的村庄和一去不复返的童年,星星点点的记忆只有梦里才能遇见。

我的记忆中,种棉花已经用上了铁制的播种耧,这种耧是靠人力拉种。为什么不用畜力?大人说种棉花不是种小麦,种小麦每亩是按斤算种子的,比较粗放,可以用畜力,抛洒一些,还不至于太心疼。种棉花就不一样了,人拉耧可以节约种子,能掌控播种的浅度和速度,要保证苗出全。如果种不好,苗不齐,就影响收成。棉花行距要均匀,才能利于后期耕作。责任制以后,有了塑料薄膜覆盖技术,保住了土壤墒情,出苗率就有了保障。过了十天半个月,小苗顶着棉子壳拱破地皮,悄悄地露出头。再过几天,塑料薄膜就包不住这些小苗了,需人手工戳破塑料薄膜,露出苗子,周围再覆土压实,棉苗像刚孵出的小鸡仔一样毛茸茸的。大人一再叮嘱我们要长眼睛,不要踩到小苗。

小苗长出三四片叶子,就要定苗了,根据一定的距离拔掉多余的苗,留下生长旺盛的苗。如果哪一行缺苗太多,还要去移栽。移动棉苗时,父母小心翼翼的,好像双手捧着的是熟睡的婴儿。每移栽成活一棵幼苗,就增加了一份希望,就能照见秋天这株棉花上一团团盛开的棉花。

燥热的六月天,小麦入囤,一年吃的有了。农民丢下木锨、扫帚,顾不上喘一口气,就拿起铁锄头,心急火燎地赶去棉田。棉花是他们的钱袋子、命根子。雨水多的时候,棉田里的趴地蒌草就开始疯长。父母冒着午后的太阳,一头扎进绿色的海洋。除草、松土、施肥、浇地,汗水湿透了衣衫,又被风吹干。紧接着棉田的工作是“打叉”,“打叉”又叫“剥芽子”。“叉子”也被称为“芽子”,棉花枝条分“叉子”和“担子”两类,“叉子”必须打掉,只保留“担子”。

没有人在村口敲钟,没有人催你几点上下工,棉田里总是有忙碌的身影,所有的生命都在成长,所有的希望都在酝酿。

棉花株长出花蕾,农民叫它“合子”,合子内包裹着花骨朵,花骨朵越长越大,浅粉色、白色的棉花朵不几天就连成了一片,点缀在绿油油的棉田,农田畛连畛、畔连畔,这无边的花海惊艳了天空,让蓝天白云都黯然失色。开多少花就会结多少棉桃,每当这个时候,母亲便会喜笑颜开。她看到的不是花,是我们身上的新衣,是热热闹闹的新年,是有钱给大哥定亲、娶媳妇……

农民种庄稼,与天斗,与虫斗,贯穿始终。棉花从苗开始,各种病虫害就蜂拥而至。先是细小的蚜虫,过后是红蜘蛛,最可恨的是棉铃虫。辛苦了几个月,眼看沉甸甸的棉桃挂满,丰收在望,这些虫子好像是幽灵魔怪,一夜之间从天而降,疯狂地啃咬棉桃。种棉花不仅是劳作,更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到了后期,棉桃快要成熟的时候,棉铃虫被养得肥胖。为了保住仅有的棉桃,要动员所有劳力去捉虫,一人手拿一个空罐头瓶,睁大眼睛,挨个棉桃过,眼睛酸了,腰累弯了,也不能歇息,要不惜代价,保护即将成熟的棉桃。那个时候学校会放秋假,我们帮助父母把玉米棒子掰回家,芝麻收割捆绑好,谷子割倒摘了穗子摊开晾晒,然后全员上阵捉棉铃虫。似乎多捉住一个虫子,就多增加一分钱。

农历七月十五是中元节,天气渐渐变凉,棉桃逐渐裂口,露出还带着水分的棉絮,还存活的棉铃虫变成蛾飞走了,棉花株上的叶子也落去一大半。这时棉田需要太阳暴晒,微开的棉桃会慢慢裂开。静静的夜晚,在地头就可以听到棉桃爆裂的声音。母亲几乎天天守在棉田,我家的地距离村庄远,走一个来回要一个多小时,她不等天明就起床去地里,中午就在地头啃馒头,等到太阳落山、蛐蛐叫才回家。她要看守几个月的劳动果实,一年的收入在此一举。

八月十五前后,秋高气爽,风轻云淡,棉花完全成熟了,一夜之间满地雪白。母亲兴奋啊,一遍一遍地催促我们,趁着天气好加快速度采摘。那一朵朵盛开的棉花如天上的白云,绽放在母亲的心中。

奶奶说,老天爷保佑一定不敢下雨哦。雨淋过的棉花,收购站的工作人员一眼就能看出来,级别上不去,价格就会降低,收入自然就减少。摘回来的棉花先要摊在架空的竹席上晾晒,奶奶负责翻腾,傍晚起露水前要一包包地背进房屋。门房里的棉花堆成了小山,等不到地里的棉花被摘干净,秋雨就来了,淅淅沥沥一下就是半个多月。冒雨把地里剩下的棉花带壳一起拽回家,晚上大人们坐在油灯下剥着棉花,说着家长里短的事。土地上冻前,地里的棉秆要拔完,运回家当柴烧。

卖棉花要选一个好日子。奶奶一定要去敬上三炷香,等到棉花倒进公家的库房,母亲手里便换回厚厚一叠五元、十元钞票。奶奶最喜欢数钱,数着数着糊涂了,又重新开始数。母亲看她数累了,劝她停下来歇一歇再数。

风调雨顺的时候,农作物长得快,投资少,皆大欢喜。遇见灾年,辛苦付出换不来收获,老百姓就会叹息命运。

我们弟兄三个都长大了,组建了各自的家庭,奶奶却走了。田野里再也看不到棉花,地里都变成了果树,母亲也成了奶奶的样子,喜欢数钱,数着数着她的眼花了,腰驼了,头发变得和棉花一样白。

……

几位美女的笑声把我从遥远的记忆拉回到现实。收到鲜花的女同事给我端了一杯茶水,问:“你怎么了?眼角湿漉漉的。”我说:“为你感到高兴啊,青春靓丽的年纪,在这样美好的日子有人送花,多幸福!”岁月蹉跎,一转眼我已过去半生。

我的目光又移向那束花,它是如此青春,朝气蓬勃。多少天以后,当其他鲜花都枯萎的时候,这朵棉花一定还是现在这个样子,永远保持着傲人的身姿,一直美丽下去。

棉花就是花,是我心中最美的花。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