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钩沉>

实业报国:荣氏兄弟植根“吃穿”二门

来源:运城晚报发布者:时间:2021-08-25

□梁林军

荣氏兄弟十几岁便在上海钱庄做学徒,创业的起点是广生钱庄,荣氏兄弟又为什么从金融转向实业呢?荣宗敬发现,在上海和江南各地的汇兑业务中,绝大多数是买卖棉、麦的汇款,其中上海英商增裕面粉厂和华商阜丰面粉厂的汇款又占大半。“八国联军”进京,上海市场萧条,只有北运的小麦、面粉畅销无阻。荣德生曾在广东厘金局做账,发现红(火柴)、黑(煤)、白(面粉和纱)是人民生活的必需品,在204种商品过境税中,只有面粉进口可以免征营业税。

荣德生当差时萌生的创业理想是做“国粉”,即国产面粉。“每年洋粉进口不下千万包,不如自己来办”。兄弟俩在上海当学徒多年,崇拜张謇,认为只有多办工厂,发展实业,才能“杜侵略”“抵外货”。荣氏兄弟都认定衣食是人生基本需要,扎根“吃穿”二门,办中国人自己的面粉厂、纺织厂,将个人的商业发展与国家和民众的需要结合在一起。荣德生曾和钱穆先生说过,“我们不忍见大量失业壮年沿街乞讨”。因此,他们办厂还有救助社会、解决就业的动机。

1916年,荣德生自印《理财刍议》,号召国人多办工厂与世界经济竞争。次年,荣氏兄弟买下日本纱厂“恒昌源”,改为申新二厂。中国自有纱厂以来,华资企业被外资买下屡见不鲜,反过来外资纱厂被中国人买下的案例少之又少,这场收购是当时华商纺织界的荣耀。抗战期间,日本人威胁利诱,要申新三厂与他们合作,荣宗敬始终不答应。1943年,日军要强行收购申新一厂、八厂的股权,荣德生严词拒绝,他说:“我是中国人,决不把中国的产业卖给外国人”并且写一副自勉的对联:“心正思无邪,意诚言必中”,在民族大义面前,荣家心正,自然头脑清醒。

(《学习时报》)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