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晚报发布者:时间:2021-08-24
□孙福海
按封建门户的学艺规矩,业内人士到同行的园子去学习,不打招呼,即为“偷”。天津解放前,初闯津门的“小彩舞”去看“鼓界大王”刘宝全的演出,由于未事先拜会,台上的刘宝全发现了台下的“小彩舞”,便将自己的唱腔临时加了很多“嘎调”,使“小彩舞”无法“偷艺”。
相声这个行当与其他曲种有着显著的不同之处:第一,同样一个段子,一人一个版本,如《卖布头》,郭荣起、常宝霆、阎笑儒、于宝林等每个人表演的都不一样,其他节目也是如此。所以,那时候的观众在诸多相声园子听什么“活”都听不腻,也不可能在台下“刨活”。第二,学徒时,绝不是师父拿剧本让你去念,然后按师父的表演去学,而是采取“熏活”,即让徒弟到各个园子去听,然后问你喜欢哪个节目、喜欢谁表演的。最后师父根据徒弟的特点再博采众长地教。所以,年轻人也都很快形成了各自的特点。
按旧俗,业内人来剧场,应先到后台拜会道“辛苦”,然后说明来意,一般都能得到热情接待。
那时天津的相声园子太多啦,老艺人也多,能耐大,每人在一个剧场演三个月,且节目不会重复。同样的节目,每个人的使法也全不一样。在侯长喜拜阎笑儒的仪式上,阎老讲:“我先把现在能使的120多段‘开门柳’(上场即唱的垫话)教给我徒弟。”您听听,光是唱的垫话他就会这么多。可惜他早逝,这些“活”没全留下来。(《今晚报》)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