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钩沉>

古人雨天的“穿搭指南”

来源:运城晚报发布者:时间:2021-08-23

□任敏旺

如果在古代,遇到雨天该怎么“武装”自己呢?你可以身披“袯襫”“油衣”,头戴“斗笠”,脚穿“油靴”“油鞋”,当然,还少不了“油纸伞”。

衣 最早的雨衣叫“袯襫”

古人较早使用且使用范围最广的原始雨衣是“袯襫”(音同“博士”)。《国语·齐语》里记载,“脱衣就功,首戴茅蒲,身衣袯襫,霑体涂足,暴其发肤,尽其四肢之敏,以从事于田野。”这是齐国农民遇雨天做农活时的装束,可见在先秦时期就出现了这种原始雨衣。

“袯襫”后来又演变成“蓑衣”这个名字。在古代,还有用绢丝制作、外涂油脂的“高级雨衣”,这种雨衣又被称为“油衣”。油衣在明清时进入寻常百姓家。

帽 劳动者常戴斗笠

古人穿的雨衣没有帽子,因此雨天还要戴“笠”出行。“笠”又称“笠帽”,形状有方圆之分,晴雨两用,遮阳用的叫“凉笠”,蔽雨则称“雨笠”。材料与制作蓑衣差不多,用草编织的叫“草笠”,用蒲葵编的叫“蒲笠”,另外还有“竹笠”“棕笠”等,都因制作材料得名。

一般说来,劳动者常戴斗笠,但在唐朝,不少文人逸士也喜欢戴笠。渐渐地,蓑衣、斗笠成了古代文人的“隐士服”,一袭蓑衣一顶斗笠,逃离世俗、归隐江湖。到明代,劳动者渐渐便不戴斗笠了。

鞋 木屐多用作雨鞋

先秦时,出现了一种双层木底鞋,称“舄”(音同“戏”)。这种鞋子可以防止湿气入侵,一般为贵族所用。

到了宋代,木屐多用作雨鞋。宋张瑞义《贵耳集》中说:“东坡在儋耳,无书可读,黎子家有柳文数册,尽日玩诵,一日遇雨,借笠屐而归。”说的是苏东坡冒雨戴笠着屐而归的情景。

此外,隋唐时期出现了一种涂桐油或蜡的雨鞋,叫“油靴”。明清时还有一种钉鞋,叫“铁屐”,鞋底施钉,鞋筒、鞋面涂敷桐油。

伞 在宋朝被普遍使用

伞为寻常百姓普遍使用是在宋朝。而关于伞的起源,有这样几种说法。

传说在4000年前,一名儿童头顶一片大荷叶,冒雨行走,雨珠从凸面的荷叶斜边滚下,启发人们发明了伞;另一种说法指出,3000多年前周武王带兵打仗时遇暑热,路过荷塘时,士兵们摘荷叶遮挡灼热的阳光。有士兵说:如果随时都能戴着荷叶就好了。这句话触动了周武王,他命令工匠加以研制和改造,于是发明了伞。

从考古资料看,与如今的伞最接近的是一种战车上的车篷。战国时期的车伞造型与后世的伞形非常接近。到了汉代,随着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人们开始用有韧性的树皮造纸做伞面,然后涂上油脂或天然桐油,油纸伞应运而生。后来,一些文人雅士会在伞面上题诗作画,遣情抒怀。(《生活晚报》)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