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钩沉>

古剑:防身之外还显示身份和地位

来源:发布者:时间:2021-08-19

□史杨克

秦始皇陵出土的以青铜兵器为代表的各种文物全面展示了秦朝在工艺技术方面所达到的最高水平。秦俑坑内出土的一把青铜宝剑,剑身很薄,平面呈窄长的兰叶状。从横截面看,剑是由脊、纵、锷(刃)构成的扁状八面体。剑锋部是锐角的等腰三角形,上接一段内凹的束腰,在12厘米~20厘米处之后逐渐加宽,但是最宽处也不超过3.6厘米。束腰对于两刃八面的剑体可以起到风槽的作用,以增加穿刺的速度和力量。剑茎同剑身一次铸成,呈椭圆柱体。剑格为中空的菱形。基座椭圆柱,首呈菱形的袋状,两侧出耳,有钉孔,基端插入首后,以铜钉固定。基部夹以竹片,缠以蒯缑。

最早将剑用于战争的是西北地区的游牧民族。战国晚期乃至秦代,中原青铜剑的铸造工艺得到了较快发展,秦俑坑的铜剑代表了当时工艺水平。剑在早期车战时代曾作为指挥员和驭手的防身武器;战国秦汉时期又成为步兵的武器装备,也是骑士的武器装备。

战国时期乃至秦代的青铜剑,是在吴越剑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的。它将古代青铜剑的铸造工艺推上顶峰地位。秦代剑的锡含量明显比吴越铜剑多,由于含锡量的增加,可以更好地使金属组织细化,因而剑的硬度也就相对增强,锋利程度也得到明显提高。不同的是,秦剑身长已不像吴越之剑那样短小而是大大增长,由先前不足60厘米发展到90厘米~120厘米。随着剑身的增长和锋利度的提高,青铜剑作为一种武器渐渐被士兵普遍利用,并作为一种常规武器装备用以防身和作战。当然,在统治阶级内部,佩挂宝剑,除防身外还有显示身份和地位的功能。

(《西安晚报》)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