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钩沉>

文人为何爱砚?

来源:运城晚报发布者:时间:2021-08-23

□茜荷

▲绛州澄泥砚《鲤鱼跳龙门》 (资料图)

有道是“武士爱剑,文人爱砚”。剑暂且不说,文人墨客舞文弄墨,哪里离得了一方可人的砚台。

古人没有现成的墨汁,在挥毫写字、绘画之前,首先要做的就是研墨。即取来一根制成的墨棒在一方砚台上轻磨,待磨出一定量的墨粉后,再用水慢慢调制成汁液,就可以奋笔疾书、泼墨作画了。这时如果研磨的是一位曼妙女子,那就更是一段红袖添香的佳话。

古代中国文人的书房里有四样东西必不可少,那就是笔墨纸砚,亦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文房四宝,其中的每一宝,都是文人墨客的至爱。笔分狼毫羊毫,纸分生宣熟宣,墨分松墨油墨等,其中砚是分量最重的,相应的,古人对砚的讲究也就更多。因不同于前三宝更多是作为一种书写作画工具,砚不仅是一种书画工具,它本身更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

砚台的材质,有石的、有玉的、有泥的;造型上,有方的、有长的、有圆的;雕刻上,有简洁的、有素雅的、有繁复的。山水树木,花鸟鱼虫,人物动物,书画典故等,雕龙画凤间,砚台一方,风流万千。

工业化流水线批量生产之前,每一方砚台都由纯手工打造而成。就像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指纹一样,每一方砚台也都不会有另一方与它完全相同。它们在拥有各自不同外在造型的同时,于或精致、或古朴、或悠然、或雍容等雕刻手法间,展现出各自不同的神韵。也让文人墨客在对不同砚台的喜好中,抒发和寄托不同的理想信念和精神追求。

一块普普通通的石头,一团普普通通的泥巴,一旦被手工艺人雕刻、陶制成一方砚台,仿佛就有了自己的灵魂,具备了能与人类沟通的灵性,就像一见钟情。因而自古就有爱砚如命的人,视若珍宝,爱不释手,天南地北云游天下时,不辞劳苦地背来背去,须臾不离。

我国古时最著名的砚台有四种。它们分别是产自广东肇庆的端砚,产自安徽歙县的歙砚,产自甘肃古洮州的洮砚,以及产自山西绛州的澄泥砚,它们号称四大名砚,其中以端砚为四大名砚之首。它们因材质的不同而各具特色,有的质地细密,有的色彩曼妙,有的花纹巧夺天工。其中澄泥砚更是与众不同。

不同于前三者的石质,澄泥砚来自泥沙。山西绛县澄泥砚,就是从汾河岸边取土,经过沉淀到成泥,再经过搓揉、雕刻烧制而成的。明《珍珠船》有记述:绛县善制澄砚,缝绢袋致水中,逾年而取之,陶为砚,水不涸。当时明代的汾水流域曾是澄泥砚的著名产地。澄泥砚,质地细密坚实,砚面滋润似水,发墨而不损毫,可与石砚相媲美。

这样,一团河泥经过众多人双手的辛勤劳动,最终变成了一方方造型独特色彩各异、散发着泥土芳香的精美砚台。澄泥砚取于土成于火,最终凤凰涅槃华丽转身,从此它就有了自己的造型,自己的功能,自己的姓名,而不再是一粒粒沉寂在河水之下的细微泥沙。

所以,人们常说的“文人爱砚”,它所指的不仅仅是一方砚台的外观好看,书画的使用方便等那样简单。通过澄泥砚这样来自泥沙淬火成砚的自我锻造,通过石砚这样来自石头千雕万刻后的脱胎换骨,文人墨客们看到的,更多的是一种不甘沉沦、不甘平庸、昂扬向上的生命状态。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儒家自古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文人墨客每天面对的每一方砚台里,有着儒家入世济世的人文情怀。他们深爱一方砚台的同时,又何尝不是深爱天下。

(《亳州日报》)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